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时间:2022-10-07 06:29:48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为地处重庆山区,学生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是没走出家门的,随着孩子们长大了,出门打工的爸爸妈妈偶尔也会带孩子们去大城市见见世面。因此,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就有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为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我想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

《品德与社会》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如四年级上册《家庭小账本》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家庭的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我让学生回忆、观察或向父母、家人询问,了解父母或家人工作、劳动的情况以及获得收入的方式,并将其记录下来,或写个小故事!还让学生回家参与体验父母的劳动,如:帮父母卖东西,跟父母下地干活。最后,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调查情况。有表演的,有图画展示的,有讲故事的,学生课堂活动积极性很高!从而让学生体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异,体验工作的辛苦及挣钱的不易。从而懂得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父母的爱!

二、教育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充满人性的光辉。

例如:《伸出爱的手》一课中,去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领取不同的任务:

(1)试着用一支手收拾书包。

(2)用布蒙上自己的眼睛,在楼道或教室中一圈。学生通过自己切身体会,明白了健康的意义,对残疾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就产生了同情心和爱心,在欢笑中也学会了尊重,并愿意去帮助他们。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如在《珍爱生命遵守规则》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组织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视频》让他们从一些鲜活的事例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三、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同样适用。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我尽量选择一些孩子喜欢的方式。

1.角色扮演

我利用小孩喜欢模仿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这种方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如:《今天我坐诊》活动,我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医生查看儿童病历卡。其次,医生会诊找病因。我请同学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从前有过图中类似的情况吗?现场演一演。然后小组针对情况总结问题和方法。最后,医生为病人开处方。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探索精神!

2.小组擂台赛

利用小孩“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将小组汇集的情况编成问题,各小组以“我出题,你回答”的方式进行擂台赛。每学期采用积分累计方式进行分阶段评比,给予学生一些小奖励!

3.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虽然老套,却是教学中的“万精油”,屡试不爽!它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活跃课堂气氛;③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⑤扩大对问题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培养学生的品行不光是在《品德与社会》这一门学科中进行,而应当作为我们教师责任,从方方面面培养。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的经验有限,我今后将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上一篇:打破班级界限开展区角活动的尝试 下一篇:体育课上的爬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