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现回升迹象

时间:2022-10-07 06:05:18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

2013年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1.8%,比上月上升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49.6%,与上月持平;小型企业PMI为49.2%,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

2013年8月,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普遍上升。

生产指数为52.6%,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新订单指数为52.4%,比上月上升1.8个百分点。调查显示,反映制造业外贸情况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重返临界点以上;进口指数为50%,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仍位于临界点以下。

从业人员指数为49.3%,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4%,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

在手订单指数为44.8%,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下。

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7.6%,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下。

采购量指数为52%,比上月上升2.0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以上。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3.2%,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高于临界点。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9.4%,比上月上升3个百分点,延续上个月的大幅上升走势。

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更趋明显

“这显示我国制造业经济发展动力有所增强,企稳回升的态势更趋明显。”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认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也认为,从8月份的PMI数据来看,现在中国经济走稳态势已经比较明确。

市场需求有所恢复,成为8月份制造业PMI回升的有力支撑。赵庆河指出,当月构成PMI的5个分项指数均高于上月,尤其是新订单指数为52.4%,比上月上升1.8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为16个月以来的最高点。同时生产指数为52.6%,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与新订单指数的差值缩小至0.2个百分点,为7个月来的最小差值,表明制造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

在需求有所恢复的带动下,企业开始补库存。8月份对市场反应灵敏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由上月的50.1%快速升至53.2%,为6个月来的高点,进一步释放出市场向好的信号。

国内市场需求的恢复,很大程度上来自信心的增强。赵庆河认为,国家近期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综合举措的推出和落实,稳定了社会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

外需市场也有所好转。8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是今年4月份以来首次回升至临界点以上。赵庆河认为,这是由于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经济改善,外部需求有所增加,加上中国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等措施的出台,制造业进出口形势有所好转。

近期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国内需求回升也带动进口的改善,当月进口指数为50%,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的整体回暖,以及市场环境的逐步向好,企业对未来经济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赵庆河指出,8月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9.4%,比上月上升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明显回升,为5个月以来的新高。其中,认为未来3个月内生产经营活动整体水平将上升的制造业企业比例为28.7%,比上月上升4.4个百分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8月份小型制造业企业的PMI仍在临界点以下,在继续下降。当月大型企业PMI为51.8%,比上月上升1个百分点,大企业稳定经济的作用更为突出;小型企业PMI为49.2%,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17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赵庆河认为,这意味着小微企业经营仍较为困难,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要狠抓落实。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还要做出艰苦努力。”张立群强调,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在走稳,但市场需求不足以支撑经济出现强劲反弹。目前经济面临的环境还是相当复杂的,内生动力偏弱,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要在稳增长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放在调结构和促改革上。

稳增长政策效果日益显现

从今年一、二季度经济增速连续下滑,到近两个月来企稳迹象越发明显,是什么使得经济形势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上半年数据出来后,市场信心明显不足。国家相继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和调结构、促改革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底线,改善了预期,使得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局面开始改观。”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认为。

最近两个月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密集出台了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促进贸易便利化、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释放了明确信号,明显增强了市场信心。

短期经济增速的变化,与企业库存紧密关联,而库存变化的背后是企业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如果说此前一段时期,企业信心不足引发持续去库存、连累经济增速连续下滑的话,那么最近一段时间企业信心明显恢复,很多企业开始补库存、增加产出,使得经济增速出现越来越明显的企稳迹象。

对制造业企业采购经理的最新调查显示,反映企业信心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在7月份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下降,比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达到56.4%;8月份预期指数又上升到59.4%,创下5个月来的新高,对市场反应灵敏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当月攀升至半年来的高点,进一步释放出市场向好的信号。

牛犁认为,国家政策释放的信号很清晰,引导市场改善了预期,使得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相信随着时间推移,政策效果会更加明显,全年经济发展目标能够实现。

下定决心调结构促改革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中国经济走势出现了积极变化。然而,业界普遍注意到,近期出台的政策措施并不是大规模的刺激,而是有针对性的、与调结构和促改革紧密结合的安排部署。中国经济目前仍然面临严峻复杂的局面,在稳住增速的大前提下,未来关键在于调结构、促改革。

“近期出台的很多措施是长短结合的,短期看有利于稳增长,长期看有助于调结构。”牛犁分析认为,例如促进信息消费、养老和健康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发展,短期内能够带动相关基础设施投资,长远看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绿色、低碳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

随着劳动力、资源等要素供给情况的快速变化,中国经济已经到了非调整结构不可的时候了。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指出,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力下降很快,必须形成新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调结构对经济发展的长期作用至关重要。关键是要鼓励企业利用市场低迷时期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这些措施在当前这个阶段很关键,如果不扶持一下,企业的市场份额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了,支持一下就会上一个台阶,前景就大不一样。调结构的背后,是要建立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改革的作用非常关键。

“要想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离不开改革。”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研究员张晓晶说,“底线思维”的提出恰恰为改革留出了空间。经济增速保持在底线之上,我们就有更多余地来进行改革,而不是把经济增速推到更高。

中国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在收入分配、资源价格、金融、国有企业、政府职能、社会组织等一系列重要领域面临艰巨的改革任务。今年以来,一些重大改革如利率市场化、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实现了新的积极进展。人们期待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的出台,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上一篇:我国即将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工作 下一篇:中国纺织行业上半年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