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粮食企业财政金融政策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10-07 06:03:54

浅谈粮食企业财政金融政策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文章摘要】

为了保证粮食流通环节的正常运转.国家在财政金融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蕈,但在执行中却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政补贴资金滞留过多,没有厦时足颠用到粮食流通土;二是陈粮压库严重,不但挤占了粮库,也占用了粮食专项资金;三是农业政策性信贷质量很羔,亟待加咀改善。

【关键词】

粮食盘业;财政盘业;政策;问题

1 解决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滞留问题刻不容缓

一是由于财政补贴资金下拨时间间隔较长而形成的滞留。以省级粮食风险基金为例,中央政策规定,相关利息和费用补贴应按季及时足额拨补到粮食企业,但某些省份在具体执行中,仍坚持上下半年各朴一次的做法,造成年终大量资金滞留在省级粮食风险基金专户。

二是由于资金配套规定过死而形成的滞留。例如,在粮食风险基金实行包干后,中央和地方按1:1.5的比例配套,某些省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要求市县财政负担的资金必须先到位,省级财政再下拨应负担的资金。但一些财政困难的市县,资金往往不能按时到位,这样,省级专户就滞留了较大比例的资金。又如,有的市县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受到省级政府规定的“是否完成销售计划”等政策的影响,使资金大量滞留在省以下中间环节据报表反映,6月份地县级滞留资金占全部资金滞留的43%。

三是由于财政、粮食和农发行缺少有效的工作衔接而形成的滞留。从各级财政部门预算安排资金到最终进人粮食企业基本账户的整个资金拨付过程,涉及财政、粮食、农发行等部门,需要部门之间密切配台。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工作中许多环节都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

四是由于工作迟缓而形成的滞留。一些地方在拨补粮食风险基金时,规定每拨款都要由主管市长(县长)签字,而主管市长(县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在财政部门提供的划拨单上签字,使补贴款不能按时下拨,形成滞留。

五是由于财政补贴资金管理较为复杂而形成的滞留。财政补贴资金涵盖面广,补贴种类繁多,补贴渠道不一,资金拨补工作细致而烦琐,客观上造成了财政补贴资金的管理难度,形成滞留。财政补贴资金必须及时足额拨付粮食企业手中,如果中途滞留,势必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为此,工作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2 做好压库促销工作迫在眉睫

中央要求,粮食流通要“顺价销售”,由于粮食市场不景气,价格不断下滑,实际工作中难做到,以致积压了大量高价粮和陈粮。以小麦为例,去年同期小麦销售单价0.74元/斤,目前销售单价约050元/斤,下降幅度324%;小麦平均成本去年同期0.726元/斤,目前达0.67元/斤,下降幅度只有8%,远远低于销售单价的降幅。从平均成本与销售单价比较来看:当前小麦平均成本0.67元/斤,即便销售新粮,1999年新小麦平均成本也是0.62.元/斤,比销售单价要高出012元-0.17元。在此情况下,粮食企业达到顺价销售极为困难。这些陈粮收购成本明显高于市场价格,加上长期的仓储、保管、利息、费用支出,使得成本更高。同时,由于企业仓容有限,陈粮未销,新粮又登场,多数企业采取露天存放,进一步加速粮食陈化,虽大部分未经质检部门认定为陈化粮,但质量明显降低。若不采取防御措施+成本会进一步升高,品质进一步降低。

之所以难以实现“顺价销售”的目标,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市场的原因,有价格体制的原因,但政策执行不灵活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何这样说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各方面对“顺价销售”的态度:粮食部门千方百计地想把陈粮推出去,但没有政策.不敢轻举妄动;农发行严格执行国家的“顺价销售”政策,不允许降价销售;财政部门想拿出一块钱,用于销售差价补贴,但也不好擅自做主。这样的结果是大家都不违背政策,但粮食却卖不出去,积压在库中,并且时间越久,成本越高,亏损越大。问题出在呢?就出在政策上,政策规定,必须“顺价销售”,谁也不敢降价销售。应该说,大的政策我们是不能违背的,但在不违背“顺价销售”政策的前提下,我们能不能灵活执行政策呢?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3 农业政策性信贷风险亟待控制

农发行是政策性银行,是粮食政策性贷款的主办行。目前,农发行的农业信贷风险正在加大。据对山东省某市农发行的调查表明:该行上半年粮食库存值与贷款比例为79.19%,有20.4%的贷款被粮食企业各种不合理资金占用,而且不合理贷款的清收难度很大。若按“一逾两呆”标准分类,该行现有不良资产占贷款余额的22%。按五级分类标准来看,不良资产占贷款余额23.5%,其中粮食贷款中的不良资产占贷款的22.7%。造成农发行信贷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至今尚未有行之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办法,导致管理不配套。二是信贷风险管理责任不明确,未建立有效的责任体系,缺乏硬性的责任约束。三是风险管理机制体系不完善,诸如风险评估机制、控制机制、分散机制、补偿机制等均不完善,对信贷风险的预警、监控、保护等能力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加剧了信贷风险。

防范农发行信贷风险,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1)建立人本控制机制。二是完善责任机制。三是选派法律专业人员对贷款合同内容、贷款方式的法律效力等方面进行全面核查、把关负责,防止因贷款手续不规范、合同内容疏漏,担保或抵押虚假而造成的信贷风险。(2)建立信贷评估预警机制。首先是建立银企信息网络,组成多级数据库,联网作业,信息共享,及时了解粮棉企业的经营状况、资金活动、资产负债等状况,及时掌握粮棉油的购'销、调、存的情况。其次是建立科学的贷款风险度的评审系统。(3)建立风险监测、检查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贷款投放、库存监管和货款回笼收贷收g-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在信贷人员严格执行贷款发放报账制、粮棉人库核查制、库存变化监测制、粮棉销售回告制、货款回笼分解制的基础上,信贷部主任、支行行长还应对信贷员的工作实行再监督,定期、不定期地深人实际对码单核打的正确性,库存变化与台账登记一致性,贷款合同、借款借据合规性,账户使用的合理性等内容进行全面检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悬空、逃废银行债务情况的监管力度。对经营困难,濒临倒闭,尤其是尚有未划出附营业务占用贷款的,要重点监测。进一步加强对开户企业悬空、逃废债务情况的监测、分析,建立辅助台账,防止企业直接或变相挤占挪用政策性收购资金,切实加强对企业改制过程中的金融债权管理。

上一篇:浅谈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 下一篇:论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力财务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