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有效的自主学习环境

时间:2022-10-07 04:10:09

如何创设有效的自主学习环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如何为学生创设有效的自主学习环境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在发现数学的美的同时进行自主探究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数学美育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美的同时,培养对数学美的创造力。我们一定要细心观察,发现数学的美,带领学生体验感受这种美,喜欢这种美,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数学是美的,我爱数学。”只有爱上数学,学生才乐于主动探究它。

翻开小学数学课本,到处都存在着美。数学老师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之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数学美可以分为形式美和内在美。数学中的公式、定理、图形等所呈现出来的简单、整齐和对称的美是形式美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则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这就要求教师发掘数学的美,并逐渐引领学生进入美的天堂。

例如在上“轴对称图形”这课时,我发现这节内容正是一节典型的展现数学美的好素材。对称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绘画中有时追求对称,文学作品中也利用对称手法来体现音韵美和节律美。生活中对称的图案和建筑物更是到处可见。数学中,对称美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几何图形中蕴含对称美,一些公式也显示出对称美。轴对称图形不仅是美的,而且是十分有用的。于是我首先示范用手撕出一只蝴蝶(先对拆,撕出蝴蝶的一半,打开就是一只蝴蝶了),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动手撕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充分体会到其中的美和快乐。然后提问:请你说说它们为什么美,并找找它们的共同点。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因为它们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它们给人们美的享受。数学美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让学生发现数学是那么的美,让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主动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性。

二、在实践操作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和研究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实践操作,有助于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良好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机会,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学习,便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智力,提高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急于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出的?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动手用“割、补、切、拼”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将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我引导学生观察:你所拼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学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自行动手操作、自行探究,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情趣盎然,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自主探究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教态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动人,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快乐学习;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要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渴望。例如:在学生答错题时,我在指出其错误的同时,都会说:“能够主动回答问题就是一种勇气,老师相信,下一次你一定会答对。”学生总有一种渴望比老师强的欲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适时装傻,假装说:“这个题可把我难倒,谁能帮我解决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自主探究能力大大提高。

四、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内在需求,就不可能组织起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为此,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如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任意报数考我,结果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数,我都很快说出它能否被2、3、5整除,而轮到我出题时,学生却一下子答不出来。老师为什么如此神速?其中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探求其中的规律,就会把学习看作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数学材料。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里产生疑团,内心产生需要才是成功的。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予以充分的重视,不断探索,积极尝试,总结经验,持之以恒。

上一篇:养成预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下一篇:创设合理情境, 培养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