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础教学中美育与德育脱节问题

时间:2022-10-07 04:02:36

浅谈基础教学中美育与德育脱节问题

[摘要] 我们的基础美术教学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的人才流失现象,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认为应试教育、功利目的以及美育德育之间存在脱节等因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并分别提出相应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 基础教学 美育 德育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价值取向也变得复杂多样,这种社会现象也必然对我们的学校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任务是要塑造和形成学生们优美高尚、丰富多彩的感情和精神世界,并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手段来实现教育目标的审美教育,进而塑造学生们的完美人格。从这一点上来说,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但是,近些年来的应试教育对分数的绝对追求导致学校教育内容的单薄与匮乏,忽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忽视学生能力及品格的培养。因为考试内容的限制导致美育活动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可有可无,单纯依靠思想品德课的说教灌输,忽视美育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家长只是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能与技法来应对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和比赛,为拿到奖牌和证书沾沾自喜,而对于应当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不屑一顾,甚至认为两者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殊不知,这是一种对美育极为狭隘的认识。

可以说,美育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已名存实亡,成为“鸡肋”式的学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基础教育中采取的教师评价模式对美育教师不利,造成专业人才大量流失。我们以美术为例来说明问题,笔者所在地区所采取的“百分考核”,包括美术在内的专业老师的排名总是在最后几名,考评分数肯定会在最后的名次中,想要进职称,想要在考评中分数高些,就只能去教别的科目,这样就造成专业美术教师的人才流失。但是,学校里又不能没有美术老师,学校就会让一些年纪较大、课时较少的老师担当美术老师,他们平常教其他学科,一到上级检查或者有什么活动、比赛的时候就变成美术老师,这样的美术老师根本不具备基础美术教学的能力,也达不到教学目的的要求,同时,他们不了解基础美术教学的规律及相关专业知识,这就很难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学生没有兴趣甚至抵触,美术教学的活动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如此循环往复,基础美术教学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当中。

2.基础美术教学中,强调具体技能技法的艺术教育被等同于美育。有些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单纯以教给学生绘画的技法与技巧为目的,以学生掌握多少画法来评价教学结果,以各种比赛的具体要求为指挥,以在比赛中取得的名次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而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智力开发、气质与性格的塑造没有任何涉及,这也造成我们的基础美术教学过于偏重技能训练,完不成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对学生的感知、理解、判断能力的培养任务。

3.美育与德育二者之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相互脱节,缺乏联系性。美育的特点是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美好的希望和憧憬,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了解认识客观事物,并通过这些形象使学生得到审美享受,同时能够锻炼学生韧性的意志并使其逐渐趋向完善。而我们现阶段的学校德育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比如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基本上还是那种教师说教学生听从的模式,这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现在的有关学生问题面前感到无能为力。所以,单纯依靠思想品德课和班会、团队活动很难彻底解决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面临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努力争取解决存在的问题,让美育和德育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好地帮助我们完成教学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认为教育管理者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正确使用,改善现有基础美育中采取的评价模式,保护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高尚师德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惩罚和表扬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们应该真正认识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增强教师的思想觉悟和专业技能水平,使教师的表率作用真正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同时,保护和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工作,更好地完成美育任务对教育效果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2.改变现有的美育评价机制,不以学生掌握多少技能技法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教育者应该遵循美的规律,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中,满足他们对美的需求,引导学生去认识美、发现美,让他们学会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并提升其自然和社会科学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美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地鉴别美丑的能力,树立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也才能促使他们主动的理解美、追求美和创造美。而教育管理者也应该从更高的角度去尊重美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严格遵循美育的规律和规则,给予美育教师充分的自由和活动空间,不宜用简单的条条框框来评价美育的成果和作用。

3.切实加强基础教学中的美育和德育的相互联系,美育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深化美育的内涵;德育可以借鉴美育的形式,增强德育的灵活性和渗透性。美育通过营造一种愉悦的环境,促使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主动辨别接触内容所包含的善恶标准,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而在艺术活动的从事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启迪,这样的教育效果要理想的多。另一方面,我们的德育如果能够更好地利用美育的渗透性、灵活性特点,它就不会过于枯燥乏味,也就会更易于被学生接收,效果也就会更持久。

总而言之,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考虑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尤其是面对现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各种教育问题时,以往那种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我们的教育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将美育和德育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让两者优势互补,共同协作,真正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人才,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的教育任务,这也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作岭.试论素质教育中美育的特征与功能.松辽学刊,2001,8.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3]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4]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39.

上一篇:中西人际关系教育 下一篇:浅谈宗教与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