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革新

时间:2022-10-07 03:54:16

【前言】低碳经济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革新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3.建立低碳能源结构。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在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中,要千方百计地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南方地区要利用区位优势,更多地利用水力进行发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开发利用核...

低碳经济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革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关系,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从目前看,我国对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着重于解决工业高排放、高能耗引发的环境问题,而对农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还没有形成共识。事实上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的发展,农业和农村对石油等化石能源、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村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及生活垃圾不能实现无害化处理,在碳汇不能有效积累的同时,碳排放却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在低碳的基础上,探索一条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迫在眉睫。

我国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在低碳农业方面有很多优势。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起,就提出了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概念,主张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相结合,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在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强调预防为主、防治并重,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提倡大力发展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精细农业、“蓝色农业”(海洋农业);在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方面,强调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等。应该说我国在发展低碳农业,进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起步比较早,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是,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及农业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还任重道远。

我国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的国情特点是:(1)我国人均耕地、草场、林地面积分别是1.3、4.95、2.18亩,只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40%、52%和25%;(2)我国的粮食单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水稻单产是国际先进水平的85%,小麦和大豆大体上是55%,而玉米和薯类还不及50%。但是单位耕地面积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都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其中化肥施用量每公顷40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农药使用量每年120万吨。农膜使用面积过亿亩,每年残留近35万吨;(3)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2%,而发达国家是80%以上。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比我们高出一倍;(4)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3,沙化土地面积174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2%,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5)目前我国平均每立方米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而发达国家为0.7—0.8。万元GDP用水量高达399立方米,而发达国家仅55立方米。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60%左右,发达国家已达85%;(6)我国农产品的优良品种覆盖率,虽然农作物达到了95%以上,但是水产品和畜产品却比较低。如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只有50%,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80%的水平,猪和肉羊的良种覆盖率都是40%左右;(7)经济发达国家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2年左右,而我国只有7.83年,相差4年多;(8)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中国每个农民所能供养的人口只有4—5人,而美国、德国、以色列分别是170、140、90人,人多地少的日本是20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也达到10人;(9)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80%以上,而我国只有30—40%;(10)经济发达国家的森林覆盖率一般在30%以上并且分布均衡(其中,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瑞典54%,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而我国是20.36%。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既要牢固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同时还要建立低碳经济的生产结构,选择低碳经济的能源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真正把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在科学发展和低碳、高效的基础上。

1.树立低碳发展理念。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干部的考核、升迁去留既要看GDP,又不能唯GDP。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既有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现在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包含了生产指标、总量指标,而且广泛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质量、效益、民生等各个方面,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持续的发展。我们所追求的GDP应该是绿色GDP,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GDP。过度消耗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首先,中国的农业必须发展。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粮食的安全是头等大事,吃饭问题是最大的民生。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小康。其次,发展的路径必须是建立在科学发展基础之上,要努力探索一条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最后,要基于低碳发展的理念,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规划,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2.建立低碳生产结构。生产结构取决于资源结构,它受一个国家和地区资源结构的制约,并且一经形成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生产结构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我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多次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这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今天需要从低碳的视角重新对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调整进行审视。(1)种养结合,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豆科作物由于能够固氮,对培肥地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我国东北等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逐年缩小,总产量也出现了萎缩,进口大豆数量逐年增加,这种状况需要加以改变。一方面,要不断改良大豆品种,发展高油大豆和优质大豆,提高国内大豆的品质;另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国内大豆的价格支持与保护政策,调动农民进行大豆生产的积极性。同时,要支持和鼓励大豆加工企业利用国产大豆进行加工,保证他们能够取得合理的盈利。(2)科学核定单位面积草场的载畜量,建立合理的畜群结构。我国单位草场的载畜量过大,超载过牧现象由来已久,造成草原沙化、退化、荒漠化加剧,严重影响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牛、马、羊、骆驼等大牲畜恰恰又是食草量大、碳排放比较高的动物。我们应该通过科学合理核定单位草场载畜量,推行轮区放牧、围栏放牧、改放养为舍养、建设草库伦等办法,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原生态得以改善,增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我国目前拥有巨量的外汇储备,应该多进口一些畜产品,以改善国内市场的供应。在内地农区应通过建立饲养小区、发展畜牧合作社、牲畜代养等模式,改变家家户户“小而全”的饲养方式,以降低饲养成本和碳排放。(3)统筹规划农村工业布局,建立合理的农村工业结构。要通过建立农村工业小区,集中处理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改变“处处建厂、村村冒烟”的传统落后格局。特别是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坚决避免把那些污染严重、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转移到农村去。农村工业从一开始就应该讲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决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要改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宁可少一点GDP也决不能将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污染大户转移到农村,确保广大农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生活宜居。

3.建立低碳能源结构。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在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中,要千方百计地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南方地区要利用区位优势,更多地利用水力进行发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开发利用核能,仍不失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补充能源。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太阳能、风能的发电成本,或通过国家补贴的方式使其尽快“进网”,用以补充能源的短缺和不足。要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电动车、混合燃料汽车、生物能源汽车的发展,改善农村的交通和能源状况。目前东北和西北一些地区农村,在农民生活用能中仍然采用直接燃烧农作物秸秆、柴草的做法,其热能转化率极低(一般只有15—20%),不仅造成农村能源的巨大浪费,也是畜牧业饲料资源的极大浪费,要引导农民逐步改变这种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辽宁省在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实施“四位一体”农村沼气工程值得其他地区很好借鉴。所谓“四位一体”模式,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实现产气、积肥、种植、养殖有机结合,能量多级利用的新能源使用方式。据调查,辽宁省平均每栋“四位一体”年产沼气300立方米,提供沼肥16立方米,年出栏生猪5至15头,冬季生产蔬菜1500公斤。年户均纯收入5000元左右,部分效益好的在万元以上。截至目前,辽宁省已经有上百万的农家告别烟熏火燎的生活传统,而是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烧水、做饭、照明。此项目每年将开发节约能源278.2万吨标准煤,保护山林植被81.2万公顷。同时新能源的使用还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每年可向市场提供优质反季水果、蔬菜5.7亿公斤,出栏猪383万头,产沼气1.2亿立方米,提供优质沼肥612.8万立方米,可增加农民纯收入近20亿元。

4.选择低碳技术结构。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低碳技术可分为3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过去10年里,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38%,超过IT产业。全球风电装机容量2008年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28.8%。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技术。在农业探索低碳技术主要应包括:()1弘扬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增加农家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并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更多地利用生物技术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发展高效、低毒、低污染、低残留的新型农药等,千方百计地减少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对土壤和水域的面源污染。(2)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特别是要引导农民广泛使用沼气技术,提高农村能源的利用效率。(3)提高土地、灌溉用水的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无土农业、立体高效农业、节水农业。水资源的节约同时也是能源的节约。(4)发展农村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及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技术,尽量做到低排放或零排放。(5)推动“绿色革命”,提高优良动植物品种的良种覆盖率,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弥补耕地资源的不足。最后,必须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新型农民的培养培训,把低碳农业的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5.建立低碳消费模式。低碳消费,是指按照低碳的要求选择人们生存所需的资源和物质产品。总理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低碳消费模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低碳消费模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模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为此我们应该做到:(1)树立低碳消费理念。提倡“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反对“一次性消费”和“炫耀消费”。(2)改变不良的消费习惯。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比较多,中国农民也世代相传形成了在节日集中消费的习惯。这种集中性消费既造成了营养的浪费,也不利于身体的健康。因此在弘扬中华优良传统的同时,要提倡全年相对均衡消费,更要反对铺张浪费。(3)建立低碳的膳食结构。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脂肪摄入量过高,优质蛋白摄入比较少。这是一种不良的消费习惯,这种膳食结构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多的隐患。(4)倡导绿色出行方式。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要创造条件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要逐步向农村延伸。要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交通节能减排技术,倡导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鼓励以自行车为主的绿色环保出行方式。(5)大力推行低碳消费服务。诸如低碳饭店、低碳旅游、低碳商店、低碳建筑,建设低碳消费社区,构建低碳消费团体等。

6.不断积累和增加碳汇。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与碳源相对的概念)。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为了建设森林这一地球上的最大生态系统,经济发达国家大都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并具有较高的森林覆盖率,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很好地加以借鉴。(1)在林区继续深入地进行集体林权的改革。对林农发放林权证,稳定经营预期,调动林农造林、营林、育林的积极性。国有林区要安排好富裕人员就业,让过去过渡砍伐的林地休养生息。也可借鉴集体林区的做法进行林权的改革,坚持统分结合,发展职工家庭林场。(2)在广大农区继续做好“四荒”地的拍卖。把荒山的经营权转让给农民,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并且允许流通转让,变废为宝,让所有的荒山都绿起来。(3)在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应把荒漠化土地无偿地划分给农牧民,让他们去营林、造林,国家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同样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变沙漠为绿洲,为内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建立起生态屏障。(4)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成立“生态银行”,对农牧民给与补偿。由于荒山、荒漠化土地造林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而且一经成林不能轻易砍伐,它的效益主要体现为生态效益。因此对已经成材的林地,国家要组织专门机构进行评估作价,由国家的“生态银行”进行补偿,逐期支付农牧民的营林、造林投资及林木增值所带来的效益。(5)开展林业多种经营,千方百计的增加林农的经济收入。做到长期投资、短期见效、以林养林、滚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林业发展机制。

上一篇:人民币升值对农产品进出口利弊 下一篇: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沟通能力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