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

时间:2022-09-30 07:47:31

浅谈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

【摘要】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社会步入了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过三十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很多经济指标全球第一,中国经济显现出前百年未有的气势冲破一切阻力。

【关键词】条件分析 经济预测 结构调整 资源 革新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未来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素,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解决。

一、经济条件分析

中国和平发展的条件基本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是,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上升,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美元中长期弱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而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有所上升,不利于中国出口回升。其次,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未来要想重现出口20%、30%及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局面已不太现实。一方面,工业经济增速发展条件充足: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惯性依然存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改善;消费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较快增长的态势将增大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这一中国经济的顽疾。前几年出口的指数型增长,吸收了我国不断产生的过剩产能。未来我国面临的财政和金融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和良好。首先,财政实力和外汇储备实力逐渐增强。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其次,我国的外债偿债率,负债率等各项指标均持续回落。再者,金融监管体系在稳健提高。但也要看到,未来全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都将逐步增强。

二、中国经济走势预测

未来总需求的变化将呈温和走高的趋势,随着世界经济回暖,外贸出口的状况将发生比较明显的转变。在此背景下,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会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从目前情况分析,未来世界经济有望出现缓慢复苏,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趋于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全球经济将增长3.1%。随着各国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金融市场风险降低,增强了金融机构放贷的信心。面对2009年的天量货币供给、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等因素,“未来必定通胀”是极富市场感召力的一种观点。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通货膨胀的生成可能源于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权的使用,向市场注入了过多的流动性,也可能源于商业银行扩大信贷供给,在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下,导致了货币扩张。

但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通货膨胀的生成不仅仅导源于以上两个原因,外部因素推动也是一个重要导因。基于国内和全球过剩产能的存在和总需求的不足,我们认为,未来不会出现严重通胀。未来将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发挥好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三、未来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1.通胀问题与资产泡沫

自2006年起,中国人民币升值,股市大涨,物价上扬,资产泡沫就成为宏观调控中国经济关注的重点,也是专家研究的对象,毕竟有日本在八九十年代的教训。

现在这种状况又开始加速。自08年底新一轮自于政府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的落实所带来的,国内投资消费的扩张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调整,今天当我们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通胀,日益严重的资产泡沫,日益严重的财政金融风险的时候,我们被迫调整财政货币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减弱。

2.结构问题

结构问题是制约中国未来的关键因素。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值占 GDP总量小,吸收劳动力比率小,发展水平低等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升级。发达国家三产比重都在60%以上,而中国只有四成,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中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外向型经济受世界经济波动明显。经济增长必须从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丛生。温总理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温暖”,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也是制约经济社会和谐的毒瘤。随着改革的深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也必须得以改观。

3.资源问题与技术革新

我国必须从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长。同时必须加强对战略性资源的储备和控制,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高增长怎么来的?靠资源高投入、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从而实现经济的高增长,今天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如果我们再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很显然难以维继,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更加关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当中,每一个国家都要承担责任等一系列变化,都说明我们继续坚持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难以维继,未来我们应该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长。

世界各国都在行动,美国着力发展新能源技术,这就是奥巴马的新能源战略,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从而取得全球的领先水平,日本重视环境能源技术的开发,俄罗斯着力发展核技术。法国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中国呢?中国作为世界上较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新能源技术和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研发成本。与过去几轮技术革命始终处于跟随状态相比,基于成熟的制造技术和研发基础,在本次技术革命中可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作者简介:吕昌军(1975-),男,汉族,中石化河南石油勘探局南阳总库,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上一篇:浅析中国宏观审慎监管 下一篇:论政府采购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