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启发性教学

时间:2022-10-07 02:33:27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启发性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所设启发点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启发式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激疑启发式,即激发学生的疑问,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引进路转峰回的岔道口,促使他们去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抓住机会释疑,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课堂教学是当前的主要教育形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方式。启发性教学是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事物发展原则的。启发性教学是用相同或相近的思路、做法、原则、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发散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的源泉和根据,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成为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有意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科学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情境教学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我们在课前应该精心设计,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2、5的倍数特征》这个内容时,在导课中,我设计了同学们熟悉的场景。课件出示一组秋季趣味运动会图片,谈话引入并介绍今年新增的有趣的项目:五人两足游戏和两人三足游戏。这两个项目背后分别隐藏了5的倍数特征和2的倍数特征两个知识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点燃了,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想了解的项目,给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和优先学习的权利,愉快地接受新知。

三、设计启发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当学生产生兴趣之后,只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自主探究。所以,我顺势抛出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安排比赛人数,你打算让多少人参加比赛?让学生明白选择五人二足游戏安排人数是应该是5的倍数;两人三足游戏人数应该是2的倍数。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利用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发现并归纳出2、5的倍数特征。启发性问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能帮助学生将知识融汇贯通。启发性问题的难度系数应该适当,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过浅了,学生张口就答,不加思索;过深了,使学生无法思考,无从回答。在遇到难题时我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们逐步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去多思多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总之,根据启发性教学原则,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明白了,既避免了教师过多的讲解,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给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不管是课前导入,还是课中新授,或是课后总结,只要教师善于运用启发性教学这一原则,运用自己的智慧,赋予它灵活性和创造性,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闪耀。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提出富于变化、具有灵活性的启发点,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下一篇:合作中提高 竞争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