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对农村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时间:2022-10-06 11:47:06

浅谈如何对农村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174-02

摘要:目前,留守学生也成为备受社会各届广泛关注的问题。关注留守、关爱留守学生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从上级领导到下级干部,从学校到每一个老师,都在关爱留守学生。然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留守,并非完全出于贫困的无奈选择。很多留守学生,他们的物质并不贫困,贫困的是精神。而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多是口号多,而行动少。如何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给关爱留守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将在这方面作一点浅析。

关键词:留守学生;道德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一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奔赴大中城市。使许多学生成了“空巢之鸟”。由此产生了“留守学生”这一新的学生群体。随着留守学生的不断增多,学校德育工作的德育工作也也越来越难做。那么,应如何对农村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人为本,环境育人

孔子有言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发展情况,跟以下几方面因素密不可分:先天素质,环境影响,自身努力。 就留守学生而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客体。他们只是因为共为留守学生,只因为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诸如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等问题,才被我们归入了一个群体。而作为学生,他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要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环境育人。

首先,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充分发挥报纸、地方电视台等现有的宣传资源,广泛宣传留守学生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以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广大留守学生奋发进取;开放留守学生之家,并为他们多订阅、购置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强的图书、报刊;鼓励他们多读书,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次,要不断净化学校及周边环境。学校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积极配合当地派出所创建“警校共育,平安校园”。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入手:营造温馨校园,创建文明的校园,打造平安校园。让每一个学生高高兴兴地上学,平平安安地回家。

二、平等对话,交流互动

德育教育中,对话有助于弥补传统德育的缺失,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同时,也只有通过对话,我们才能走进留守学生的心。留守学生也是学生,他们和别的学生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因此,我们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

2.1 与学生平等对话,和谐相处。针对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于是很多教师把留守学生等同于问题学生。因此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强化了他们作为问题学生的一面。可以说,这一点给留守学生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留守本身。极易给他们造成“自卑情结”[1],而这种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要么是因自卑无法战胜自己而导致一事无成,要么是由自卑进而自强干出一番大事业。[2]常言道:“只有不合理的教育方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因此,我们应严格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与留守学生交流中,要弯下腰板,要平视学生。

2.2 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要让留守学生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独立的人格,就要从培养他们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入手。在快乐的交流和融合中,使品德的自主建构得到充分实现。学校要广泛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文艺演出、“我留守、我自强、我幸福”等活动;创办一些类似《留守之声》一样的校级刊物,让留守学生能通过这样的平台,展示自己留守的风采。

三、以校为家,共享阳光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地第一课堂和主渠道,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地。然而我们大多数留守学生是寄宿在学校,实际上,他们缺乏的不是物质生活,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物质生活要优于一般的学生,因为这是远离他们的父母唯一的补偿方法。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2]七个层次。对留守学生而言,我们的教育中往忽略了他们也期待着“归属与爱”,期待着被人尊重、期待着认识自我以及世界。又特别是当他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基本上得到了满足以后,作为超越了生存的需要,它出于每个人的内心,是持久而强烈的。

然而,来去匆匆的帮扶很难温暖幼小的心灵,一批又一批华美的物品难以抚平心中的鸿沟,短暂的安慰怎能代替失落的亲情?针对上述情况,学校就必须站在导演的角色,以学校教育为阵地,搞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建设了留守学生之家,而且均按照“六个一”(一台彩色电视机、一台影碟机、一台电脑、一套体育器材、一套图书、一部亲情电话、)的标准设置。但是,笔者认为,真正能够让这一整套设施为留守学生服务的学校还很少。它们基本上类同于摆设,陈列在留守学生之家。所以,学校必须把对留守学生的关爱落到实处,为这些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们,建设一个真正轻松、和谐、民主的生活摇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学校可以有效利用电视、影碟机,定期组织学生收看有关电视节目。例如中央十套的《人与社会》、《家庭》《今日说法》等栏目;还可以播放一些有关留守学生典型事例的光盘。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宣传。同时,在订购图书方面,要侧重于留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让他们能通过上述形式,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2用网络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让父母参与到孩子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而今,网络已经普遍运用到各个领域。学校除了可以通过设置亲情电话,让孩子们和远在他乡的爸爸、妈妈取得联系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让学生和父母通过视频见面,让他们直接对话和交流,从而让父母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来,更好的搞好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3.3提倡感恩教育,弘扬孝道文化。学校少总部要定期开展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例如举行“六一儿童节集体过生日”、“师生共度中秋佳节”、“我留守、我自强、我幸福演讲比赛”等,还可以发动学生给远方的爸爸、妈妈写信,告诉他们自己的成长情况。通过这些活动,让留守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道。把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从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诠释那份只属于留守学生的风采。

综上所述:让我们携起手来,发动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把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做到让留守学生幸福留守,为这群特殊的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艺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41页

[2]童庆炳.文艺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54页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 机遇?挑战? 下一篇:企业利基化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