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河南新闻奖

时间:2022-10-06 11:22:41

第二十五届河南新闻奖

全省新闻界年度作品最高奖――第二十五届(2007年度)河南新闻奖(报纸部分)共有包括文字作品、新闻摄影、新闻专栏、新闻漫画、报纸副刊、报纸版面、网络新闻等在内的304篇(件)作品获奖,其别奖2篇,一等奖64篇(件),二等奖95篇(件),三等奖133篇(件),新闻专栏10件。综观全部获奖作品,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集中展现了我省2007年的新闻宣传工作,积极贯彻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了“三个重大”――重大主题、重大典型、重大事件,体现了“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达到了“三个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增强、感召力增强、影响力增强。

综合复评和定评中评委的意见,笔者归纳了本届河南新闻奖获奖和参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围绕服务大局上下工夫,为加快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是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省人民的共同任务。2007年4月30日至5月1日,总书记来河南省考察工作,作出了“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示。如何认真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开创河南工作的新局面,是广大干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日报》及时发表了题为《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强大动力》的评论。这篇评论立意高远,意蕴丰富,深刻阐述了落实胡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准确传达了省委就落实指示精神做出的具体部署和对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起到了统一广大干部群众思想,坚定全省上下发展信心,鼓舞振奋进取精神,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积极作用。这篇评论被评为一等奖可谓众望所归。

中原要崛起,工业发展要先行。《郑州日报》的系列报道《“惊天动地”的发展》,盘点了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这5年间郑州工业的强势崛起。这组系列报道之所以能获得一等奖,在于它紧扣郑州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主题,从大处立意、从细处落笔,有点有面、有人有物,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并注重图片、图表的运用,图文并茂,立体式呈现了郑州5年来奋力拉长工业短腿的新战略、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是一组不可多得的集权威性与可读性、总结性与指导性于一体,既大气磅礴,又耐人寻味的系列报道。

这届河南新闻奖评选,反映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原崛起的参评作品还有许多,如《鹤壁日报》的消息《食品工业超过煤炭成为我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告诉人们鹤壁因煤建市,因煤兴市,煤炭曾经在该市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煤炭资源越挖越少,资源枯竭之态日渐显现。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该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取得了显著效果,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特别是全市的食品产业已经超过煤炭产业,成为该市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生动地反映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在获奖作品中,类似这样从不同角度反映全省各地、各条战线取得发展成就和经验的报道占了较大比例。

二是倾情关注改善民生,不惜笔墨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举措,用新闻手段积极反映和深刻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获得一等奖的《河南日报》评论《和谐中原 民生为重》,紧紧围绕文章标题点明主题,结合河南省近3年来落实“为民办好十件实事”的生动实践,对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新时期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状况是最大的政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等和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有力而又通俗易懂的论证,充满思辨性和哲理性,是一篇集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政论佳作。

不仅评论重视改善民生,许多消息、通讯作品同样突出了民生主题。被评为一等奖的《焦作日报》的消息《修武:全省首家集中供养五保老人》,以鲜活的新闻事实、朴实而精练的文字,报道了修武县让风烛残年的五保老人告别孤苦伶仃的独居生活,集中住进衣食无忧的敬老院这件事。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与改善民生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体现了善待五保老人这一老话题的新突破,加之浓浓的爱民、为民情怀,大大提升了这篇报道的新闻价值。

与上面这篇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濮阳日报》的消息《濮阳县织就十分钟农民就医网》和《南阳日报》的消息《社旗探索农民“老有所养”的模式》。前者通过报道濮阳县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建设,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确保患病的农民在10分钟内能到达医疗地点,并得到及时医治,体现了党改善民生的政策和重大举措使农民受惠的重大主题;后者则抓住社旗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综合改革这一新闻点,为全省实行“新农保”投石问路。两篇作品时代特色鲜明,事实具体,主题突出,以小见大,都不失为“三贴近”新闻作品中的佳作。

三是围绕农业做文章,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河南是农业大省,有“中国粮仓”之称,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围绕农业做文章,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这次参评和获奖作品的一大特点和亮点。《河南日报》的消息《百亩连片平均亩产859.4公斤》,报道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河南省示范大片种植超级杂交水稻,虽然经历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最终仍获得成功的新闻。在当前全球闹“粮荒”的大背景下,该作品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不仅彰显了科学技术对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的重要贡献,也对西方一些人“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与偏见给予了有力的回答。作品文风简洁明快,用事实说话,且多为直接引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给予示范成果的评价,使之更具新闻性、权威性和说服力。

《周口日报》的消息《“农业家政”:沈丘农民的新行当》,从沈丘县“农业家政”这一新兴职业入手,详细介绍了该县农民积极探索就业新途径,发挥自身优势,在劳动中努力提升自身价值的做法,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文文风清新、题材典型,叙事精练、语言流畅,是消息中的一篇精品,不仅被评为一等奖,还被评委会推荐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评选。

《济源日报》的消息《王屋山区农村引发“居住革命”》,报道了富裕起来的王屋山区农民,为了解决耕地紧张与改善居住环境的矛盾,在山区建起了一排排漂亮的公寓楼。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山区农村都不多见,可说是一场农村的居住革命,一次农民居住观念的进化。该作品主题重大,新闻价值高,对帮助农民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007年,济源王屋山区有相当一部分村组都相继建起了三层农民公寓楼。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盖新房,生活富裕,更重要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许昌日报》的消息《许昌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模式引领中原》,抓住了新农村建设中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群众献计、专家支招儿”的特点,对其建设中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打破行政区划、打破经济发展固有模式的新举措,进行总结性报道,充分展示了推进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超前思维和强大生命力。文章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有力的事实和准确的数字,为读者介绍了推进区建设符合中央精神、符合群众意愿的成功模式。许昌的经验曾引起省委领导的重视,省委书记徐光春两次作出重要批示。

四是突发事件报道把握得当,彰显媒体舆论引导能力

2007年7月29日,在洪水的肆虐下,三门峡市陕县支建煤矿发生严重透水事故,69位矿工兄弟被困井下,命悬一线。8月1日中午,当69名矿工兄弟全部获救,创造了中国矿难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后,省委书记徐光春指示,要以“为了69个矿工兄弟”为题深入报道此事。带着省委主要领导的嘱托,怀着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参加抢险救援行动的人员及广大群众的崇敬之情,河南日报的记者们夜以继日,在最短的时间内精心撰写了长篇通讯《为了69个矿工兄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记录了抢险救援行动的全过程,热情讴歌了抢险救援行动中展现出的崇高精神和过硬作风。该文气势磅礴,笔力遒劲,虽然用时很短,但语言精当有力,一气呵成,既有全景展示,又有特写画面,富有层次感和起伏感,突出了现场感和紧张感,让读者不忍释卷。

围绕“7・29”这一重大突发事件,河南省许多媒体都积极参与报道。《河南电力报》的通讯《紧急76小时》,《义马矿工报》的消息也都根据自身定位和读者对象,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可圈可点的报道。

五是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典型宣传感动中原

这次荣获特别奖的《河南日报》的系列报道《走近卢氏县委土坯房》,可以说主题重大,事件典型,是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的精品力作。为了做好这组系列报道,深入开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时代精神,河南日报由总编辑亲自带队,组成精干的采访队伍,在卢氏进行了多天的深入采访。从县委大院到深山农户,从街道到乡村,从干部到群众,记者掌握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完全是记者“跑”出来的新闻。记者用眼睛观察,新闻用事实说话,是这组系列报道成功的关键。

《安阳日报》的长篇通讯《拥抱心中的太阳》,讲述的是张学军的一双儿女都患有罕见的玻璃脆型骨质疏松症,虽然家庭困难,但一家人不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风雨坚守20余年,把一双残疾儿女都培养成了大学生。记者把这件事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中去考量,从一个家庭和睦、相互扶助,风雨共担、不离不弃的感人故事中提炼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主题。在参评作品中,像这样以情动人讲故事,通过树立道德楷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讯还有不少,如《平顶山日报》的《我永远是你的眼睛》等。

六是舆论监督着眼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力度大,效果好

舆论监督一直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张报纸如果缺少了舆论监督,就会丧失它的战斗性。如何公正、客观、准确地把握好舆论监督,既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推动工作的进展,让党和人民都满意,新闻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实践和探索。《河南日报》的消息《“三夏”忙空鄢陵国土局》就是一篇非常好的舆论监督方面的佳作。记者在“三夏”大忙之时发现了一个“怪现象”:负有重要职能的政府部门――鄢陵县国土局全员放麦假,堂堂政府部门竟然唱起了“空城计”。记者由此抽丝剥茧,认真求证,把该局顶风违纪,不顾群众利益的“丑闻”大白于天下。这篇报道结构紧凑、文字简练、语言朴实、爱憎分明,事实把握准确,时效性、针对性、现场感都非常强。类似的舆论监督好稿还有《大河健康报》的通讯《一颗龉齿的“黑牙科”历险记》、《商丘日报》的《工商局卖“保护伞”》等。

以上所述是本届新闻奖评选中出彩的方面。最后也不能不说一下评选中暴露出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是老问题,越是习以为常的老问题,如果不注意,越是难改变。

一是新闻的时效性。这是呼吁多年的老问题了,但是本届新闻奖评选中时效性差、时间概念不准确的问题仍时有所见。有些记者采访不深入,满足于被采访对象提供的现成材料,掐头去尾一改即成。这类作品当然不是好作品,更不能入选新闻奖。

二是作品超长的问题。有些作者不管题材大小,下笔就是洋洋洒洒数千言甚至上万言。有的人平时没有精品意识,到了评奖时,才发现篇幅超长,却又不甘心放弃,于是只好在推荐表上动脑筋,打埋伏。

三是题材同一问题。2007年7月29日陕县支建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致使69名煤矿工人被困井下。围绕这一重大突发灾难,河南省许多媒体都在第一时间给予关注和报道。在本届新闻奖的评选中,就有多家媒体选送作品参评,这就造成了题材的“撞车”。评委会不可能将所有报道这一事件的作品都评为优稿,只能严格按照新闻规律,看谁报道得快,看谁写得好,看谁有创新而择优入选。为了避免题材撞车,各媒体应选最有自己特点和特色的作品来参评,这样获奖的几率会高一点。

四是硬伤问题。有的作品把时间、地点搞错,有的关键环节出现错别字。这不仅会影响获奖等级,甚至会被直接淘汰出局。

(作者单位:河南省记协秘书处)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荀勖在目录学领域中的贡献 下一篇:论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