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实施的因素及对策

时间:2022-10-06 11:13:08

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实施的因素及对策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和创新,但实践中还存在着教师不能教、教师不会教、教师不愿教、学生不能学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有教师的因素、学业评价制度的因素、学校的因素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因素。有效地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革学业评价的制度,加大学校办学经费的投入,明确教育主管领导的权责。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教师素质 师资培训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和创新,是课程综合化这一世界课程发展趋势在语文学科的反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 标准 》)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虽已历经了10年的教学实践,但目前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语文综合性学习没有受到重视,甚至成了语文教学的盲点,在实施中存在“唯语文”“非语文”倾向。它们严重影响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笔者带着这些问题查阅了相关文献,看到一些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这方面的问题做了一定的思考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和指导经验。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归纳,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另一类是关于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素质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影响的研究。笔者发现这些研究要么只关注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现象,没有深究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要么把这些问题都归结于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未得到实质性转变、专业素质没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知识结构要求。笔者认为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于是对这一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归纳

1.教师不能教

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很多教师在面对开展“探索月球的奥秘”“戏曲大舞台”这类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常常感到困难和力不从心,于是要么带着学生走马观花地完成教学任务,要么把它布置给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另外,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还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而有些学校,尤其是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中小学缺乏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师们即使能开展这类学习活动,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教师不会教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唯语文”倾向,另一种是“淡语文”“非语文”倾向。前者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做一种单一的语文技能训练活动,甚至认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为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例如,开展《 寻觅春天的足迹 》这一综合性学习,有的教师就是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后者在设定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时偏离了“语文”。例如,对于“乘着音乐的翅膀”“献给母亲的歌”这类综合性学习,有的教师把它上成了音乐课,整个学习过程就是教师负责放歌,学生听歌;而对于“科海泛舟”,有的教师则把它上成了科学课。这些课形式上挺热闹,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可学生在“语文”方面获益很少。

3.教师不愿教

教师担心开展综合性学习会耽误太多的教学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加之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考试中涉及很少,很多语文教师不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很多时候都把它交给学生在课外“自学”。

4.学生不能学

学生不能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而一些学校,尤其是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供学生利用的学习资源极其匮乏,学生被迫放弃参加综合性学习活动,而教师出于无奈,只好把学习结果直接告知学生。例如,开展“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有关莲的历史、莲与佛教的关系、我国著名的赏荷胜地、写荷的诗词等。学生们由于缺乏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只能放弃对这一主题学习的探究和实践,而教师通常会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另一方面,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然而,如今很多学校,尤其是城市中小学的学生变成了一只只“笼中鸟”,在开展“感受自然” “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的社区”这类综合性学习时,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会以“安全”“学习紧张”等为由,不让学生亲自参与。

三、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实施的因素分析

1.教师的因素

首先,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没有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知识结构要求。有研究者概括:“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出发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内部整合,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语文教师具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然而,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只熟悉语文学科的知识和结构,而缺乏广博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相应的解决生活、工作、社会中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素质。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没有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知识结构要求,究其根源在于教师职前培养与现实需要没有对接,教师职前培养的目标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注重学术性,培养有学问的教师,忽视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不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只重视精通某一学科的专才培养,忽视了复合型师资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这就需要师范生应当具有综合素质,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适应多门学科教学的能力。

其次,语文教师没有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标准 》在“课程目标”中将“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分四个学段具体提出了15项目标要求。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设置“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可以看作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纲领。由于教师没有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加之传统语文教学理念的影响,有的教师会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上成语文活动课、作文课,有的甚至会把它上成非语文课。

上一篇:心理减负,走出紧张心情沼泽地 下一篇:对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