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编撰《中国京剧史》

时间:2022-10-06 08:40:13

我参加编撰《中国京剧史》

我面前放着一张照片,那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京剧史》首发式时,我与该书总主编马少波老师的合影,时间是1999年11月18日上午。拍摄这张照片的是与我同去北京出席首发式的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高春明先生。这张照片虽然不算很老,但至今也有近十年了。这张照片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我是1987年2月调入上海艺术研究所的,随即就参加了《中国京剧史》的编撰工作,直至1999年全书出版,整整十二个年头。其实,这部著作开始启动还早在1982年。京剧一向被誉为中国的国剧。从1790年徽班进京,京剧开始孕育算起,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间,京剧艺术经历了曲折而光辉的发展历程,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大师,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成为我国民族艺术乃至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历来也曾有一些记述京剧历史的著作,但多半偏重于记述一些京剧艺术家的小传,在记述京剧艺术发展历程,总结京剧发展的规律与经验方面显得欠缺。有鉴于此,1982年著名戏剧家、时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的马少波先生和时任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的章力挥先生等倡议,集中力量编撰一部反映京剧艺术发展历史全貌的大型史著《中国京剧史》。这个倡议得到北京和上海的宣传、文化领导部门的支持,决定南北京市戏曲研究所(后改名为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艺术研究所联合编著。随之成立了以马少波、章力挥、陶雄、曾白融为主编的编委会,京沪两地20余位京剧史专家和研究人员参加了编撰工作。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各卷设分卷主编,由京、沪两方的专家出任。不久,《中国京剧史》即被列为全国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

我到研究所后,即参加《中国京剧史》中卷的撰稿和编辑工作,1990年上卷、中卷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之后我转任《中国京剧史》下卷主编,负责上海编辑部的工作。由于这部史著时间跨度长,涉及全国范围,因此工作量很大。上海负责中卷、下卷编著工作的还有黄菊盛、韩希白、侯硕平、王韵书等专家。我们为了收集散落于各处的京剧历史资料,到各个图书馆查找、翻阅各个时期出版的报纸和有关的戏剧杂志。为了撰写抗战时期周信芳、欧阳予倩在上海演出救亡戏剧的情况,我不仅查阅了近十年的《申报》上的戏剧报道、评论及演出广告,而且到徐家汇藏书楼查阅了《京戏杂志》、《戏世界月刊》、《戏剧旬刊》、《半月剧刊》、《戏剧周报》、《十日戏剧》等多种戏剧刊物。

此外,我们还走南闯北采访熟悉京剧历史的前辈,查阅档案,召开座谈会。为了解南方京剧戏班的活动情况,我专程到杭州、湖州等地进行调查。为了撰写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各大区京剧现代戏会演和各地编演现代戏的状况,以及“样板戏”的创作过程,我和韩希白同志辗转南北,仅在沈阳一地,就召开多次座谈会。在山东济南,我们采访了当年领导《奇袭白虎团》创演的原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严永洁同志。为收集中南区京剧现代戏创作和该区会演的情况,开始我们与武汉的同行联系,后获知当时中南局在广州,这方面的相关档案资料也在广州,我们又赶赴广州,除向广东省文化部门了解情况外,又到广东省档案馆查阅有关档案。我们每天一清早就赶到档案馆,等它开门,一直干到下午闭馆为止,中午在附近随便吃一点东西。整整三天,把所需材料全部抄录完毕。

编撰《中国京剧史》,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举措,可以说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记得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写有一副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既是我们工作的写照,也应该是我们的座右铭。搞艺术史论研究,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就是要甘于坐冷板凳。在领导的关心下,在各地专家的支持下,经过京沪两地京剧专家的通力合作,历时十七年,终于完成了被评论界誉为目前最完备、最翔实和最具权威性的230万字的《中国京剧史》。这部史著先后获得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艺术图书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世界上的事情,有苦也有乐,当我们的研究取得成果并被社会认可,那种欢乐是难以言表的。

1999年11月18日上午,《中国京剧史》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发来贺信,说:“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京剧诞生一百余年来留下了大量资料亟待整理,人们盼望有一部内容完整、论述翔实的京剧史书问世。你们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希望大家齐心合力,扎实工作,为振兴京剧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丁关根委托副部长刘鹏出席首发式,向该书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向参与此项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等领导出席。首发式之后,我、高春明和其他几位主编分别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后来在央视戏曲台播放。

回过来再说这张照片中的马少波先生。马老生于1918年,山东莱州人。1937年参加革命,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司令部秘书长、胶东文协会长兼胜利剧团团长,并开始戏剧创作。建国后担任中华全国戏曲改进委员会秘书长、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等职。他是我国戏曲改革的开拓者和领导人之一,是著名的京剧理论家、剧作家和组织领导者,主要剧作有《木兰从军》、《闯王进京》、《正气歌》、《宝剑出鞘》、《岳云》等30余部。他与章力挥等倡议编著《中国京剧史》,并担任该书总主编,亲自领导这项工程的实施。我自参与《中国京剧史》的编撰后,就在马老的领导下工作。因工作关系。接触较多,马老知识渊博,平易近人,特别对年轻人和后学多有提携,因此在我眼中,既是领导,又是一位忠厚长者。我们凡到北京开会,马老不顾高龄,总要亲自到我们的住所看望,而且邀我们到他家作客;他来上海公干时,也要召我们到他下榻的宾馆亲切叙谈。这些年来,我和马老每到新年,都要互赠贺卡祝贺新年。今年马老已九十一高龄,但身体仍然健朗,只是因白内障,目力有所影响。

就是这张摄于十年前的照片使我想起了许多往事。望着马老慈祥的面容,我在上海遥祝他健康长寿。

上一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 下一篇:剖腹明志的续范亭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