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反思

时间:2022-10-06 08:05:09

对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反思

摘要: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功利化、成人化倾向,以及形式程式化、措施单一化现象和教育者自身素质等问题,导致学校德育教育功能弱化趋势。

关键词:学校德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78-02

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像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并不理想。如果我们能认真反思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可以找出其中原因呢?学校德育教育功能有弱化趋势。现代社会中,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我国,学校在培养学生明礼诚信、善良正直、尊老爱幼、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们不能无视更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眼前,即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学生接触社会的手段渠道增多,学校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及影响在逐渐弱化,而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尤其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的正面教育,用形象的公式比喻就是“5+2=0”,比如,老师教育学生要礼让他人,尊敬老人,但有的父母却要求孩子在公交车上抢占座位;老师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但社会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的事件接连发生;老师教育学生孝顺父母长辈,但有的父母却对祖辈漠不关心,甚至侮辱打骂;老师教育学生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但社会上比富斗贵之事时常可见……。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老师,父母的行为方式、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对孩子个性、品德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子不教、父之过”。而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社会上存在的人和发生的事无时无处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这种影响无孔不入、潜移默化,而且是根深蒂固。在当前这种严峻大环境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其次,学校德育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我们经常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来形容培养一个人的长期性、艰巨性,可以说学校的教育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所以,作为学校和老师在进行教育时是不允许有任何自私的功利思想的存在。事实是现在的学校德育确实存在功利化倾向,把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学业水平视为谋取学校或老师名利的工具、台阶,为名利而教育的痕迹明显。具体表现在:重智轻德、重眼前轻长远、重学校的名誉轻学生的发展、重老师的名利轻学生的感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一,教育目标出现了偏差。培养的是“人材”而不是“人”,使得学校、老师不再把培养一个完整的、多方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标,更多的是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分数,提高学校升学率的措施,颠倒了做人与读书的因果关系;第二,评价体系失衡。目前,从社会到家长,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对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的水平高低的评价依据最终主要是看分数及升学率的高低。虽然在过程中还会对其他德、体、美、劳等方面实施评价,但最终还是文化考试成绩定乾坤,可谓一俊遮百丑或一丑抹百俊。在这样情况下,学校教育有了异化嫌疑,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学校教育无论从动机还是从行为本身都失去了高尚性,最终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了。再次,学校德育教育中有一种成人化倾向。学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形式、措施和内容等都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每所学校学生思想特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时代的要求而定。“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但是,我们学校德育教育中往往把学生仅仅作为教育的客体,用成年人的眼光和要求去要求学生,这必然会出现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全面的要求、成人化的训导等问题。这些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时代实际的德育教育是无法走进学生心灵,不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结果是与教育者的初衷相差甚远。比如: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从小学直至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十余年的教育结果,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几个信仰共产主义,有多少爱国主义情感?倒是作为一个人应该遵循的最基本道德规范,因没有从小抓起而被淡化,比如:孝心、爱心、责任心、诚信、艰苦奋斗等。结果需要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补上如何做人这一基础课。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会去爱别人、爱集体、爱国家?一个没有爱心责任心的人,会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奉献自己?一个连起码的诚信没有的人,会对国家的建设有贡献?另外,学校德育教育存在较严重的形式程式化、措施单一化现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长期的内化过程,在这个内化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实践形式。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是追求形式的德育是不可能有实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范畴很广,既包括观念、思想,也包括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其中有的是可以“教”会的,但有的是很难通过老师的“教”而掌握的,比如:情感、意志和行为。只有把道德情感意志、道德行为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实际的情况是我们的德育教育缺乏探索和创造性,长期停留在任务式的工作水平上,目的是为完成常规工作、应付上面的检查或应付书面考试,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效果关心不够。比如:每年总结总是能列举出开了多少次会,搞了多少次活动,进行了什么课题研究等等。但年年老花样,学生的品德也不见得提高。另外,德育方法单一化,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缺乏学生主体参与的简单德育方式,至多只能迫使他们做什么、说什么,不做什么、不说什么,却不能强制他们想什么、不想什么。“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让它喝水,但不能强制它喝水。”比如:现在许多学校都进行班级考核制,班主任对学生也实施考核,一旦某学生犯规,则学校对该班扣分,班级对该生扣分,最后演变成以扣分代替教育的局面。教育者可以扣掉学生的分,但“扣”不掉学生不正确的观念、不良行为,更“扣”不出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来。最后要反思的是教育者自身素质。这个话题最不好说,但是最应该说的。学校德育是需要老师具体实施进行的,在育人过程中,其实最好的教材是教育者本身。学生看世界,在学校里最直接的体验就是老师的言行。“亲其师、信其道”,老师教育效果的好坏除了内容和方法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信任度的高低又取决于老师自身的品德、知识、情感、意志、心理和体能等综合素质。所以,育人先育已,“打铁先须自身硬”。

现在的教师素质总体是好的,但也得承认部分老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随地吐痰、抽烟、讲脏话;有的老师沉迷于游戏、网上聊天、打牌搓麻将;有的老师热衷于家教赚钱、甚至向家长索要钱物;有的老师缺乏法制意识,随意检查学生的信件、日记,侮辱体罚学生;有的老师性格怪癖,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千万不能小看这“总体”中的“部分”,因为每个老师的作用和影响是以一比几十甚至几百的效果放大的。我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老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学生甚至会模仿老师,逐渐变成学生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所以,老师的素质是“一个都不能差”的。

上一篇:思想品德课堂学生思维想象力的培养 下一篇:宁夏民办中学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