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济南芙蓉街改造的得失与保护策略

时间:2022-10-06 06:24:39

论济南芙蓉街改造的得失与保护策略

摘 要:本文从分析芙蓉街区保护改造的得与失中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比如过度重视街区“硬性”物质文化景观,忽略“软性”非物质文化内涵的挖掘、过分强调商业功能及管理混乱,缺乏统一管理等。通过问题,对症下药,试图营建改造后的芙蓉街区文化延续与维护策略体系。鼓励公众参与模式,保护芙蓉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网络,从而推进芙蓉街区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芙蓉街;文化承载;传承;维护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一、芙蓉街改造的得与失

(一)芙蓉街改造之得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芙蓉街区也出现了功能混杂、历史建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薄弱、泉水遭到污染、居民生活混乱以及商业层次低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了恢复和保护老济南的传统历史风貌,解决街区存在的问题,济南市历届政府对于芙蓉街道保护整治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分别在80年代开始,至今推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改造过程。比如,1989 年济南市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案》,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带三片三街坊,五十二点一个网”。其中提出要对芙蓉街―曲水亭街地区(珍珠泉地区)进行重点保护。分别在1999年,清华大学与济南市规划院合作完成了《济南市芙蓉街―曲水亭街保护整治规划》。2003 年《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 年-2020 年)》中提到:“芙蓉街―曲水亭街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古城中心,南至泉城路,北至明湖路东至县西巷,西至贡院墙根街和省府前街。将芙蓉街、府学文庙、百花洲、后宰门、珍珠泉、王府池子、曲水亭等街区,统一规划,保护其真实的历史遗存和传统风貌,体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地方特色,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

改造后的芙蓉历史文化街面貌焕然一新,功能混乱的现象得到遏制。芙蓉街北部环境整体改造比较成功,其中主要以关帝庙和文庙保护较为完整,隐约透露出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当年的繁华景象。逐步实现了芙蓉街以保护商业旅游为主与曲水亭街居民居住为主的功能定位;以关帝庙和文庙为重点的历史文物建筑得到保护;生活基础设施得到逐步改善,泉水污染的现象实现改观;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二)芙蓉街改造之失

芙蓉街的保护历程是曲折而漫长的,由于受某些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该区域在整治保护中也存在着历史建筑被破坏、历史风貌削弱等问题。正如报刊所评论的那样,“修门面、大拆建、钢筋水泥混凝土、几天拆一栋老房子、两层三层的仿古小楼竞相建起……5个月来芙蓉街就这样改造完成过半,一条济南独有的古商业街正在变成仿古建筑一条街……芙蓉街里有很多泉景,其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现在的改造追求的是有商业利用价值的门头的扩大,很少顾及其他。”由此看出,改造后的芙蓉街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历史遗留的问题,但随着传统建筑的拆除与旧建筑肤浅地穿衣戴帽式改造,加上某些大型综合商业建筑的侵入,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街区历史文化脉络,削弱了历史文化风貌。

芙蓉街区的保护整治过程也正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中的一个缩影,这一过程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改造后的弊端大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1.过度重视街区“硬性”物质文化景观,忽略“软性”非物质文化内涵的挖掘

在芙蓉街区的整治改造中,单纯强调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通过对历史建筑体简单的进行修复,甚至对于近代建筑穿衣戴帽式的改造,把街区做成一条“仿古街”而忽略了建筑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意义;比如太庙所代表的儒学文化,瑞蚨祥丝绸店、燕喜堂百年饭店等老字号所蕴含的古济南商埠文化,以及济南泉水文化及名士文化等都没有得到体现。

2.过分强调单一商业功能,忽略居民居住、休闲娱乐、办公等其他功能

芙蓉街区的建筑形态是多样的,不仅有商铺、洋行还有府衙、文庙和民居。因此,不仅有商业功能,而且有居住、办公、公共等其他功能。然而在整治的过程中,政府重点强调的是恢复其商业功能,并没有尝试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也没有进一步延续、拓展街区功能形式,从而限制了街区的发展。芙蓉街区应积极提倡历史文化街区的多元化,多种功能并存,给街区划定功能分区,比如打造商业片区、艺术产业区、居民区等,从而提升街区功能,给街区注入活力。

3.管理混乱,缺乏统一管理

芙蓉街区经过连续几次的保护整治,虽然从外观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这些仅限对芙蓉街道两侧的建筑或修复或复古式的整治;内部很多内容根本没有改造,所谓的街区改造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根源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同时,芙蓉街整治后缺乏统一管理,总体环境依然较差。改造后的芙蓉街以餐饮为主,餐饮档次不高,多为小吃,卫生条件较差,小摊贩侵占道路,致使街区污水横流。特别受这些人为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芙蓉街越来越不能满足居民活动的需求,节假日往往人群高度集中,人影攒动,喧嚣嘈杂,街道拥挤不堪。街道两侧招牌杂乱无章,环境污染严重,历史人文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百年古商业街沦落成“小吃街”的混乱境地!这些极其不利于城市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

虽然芙蓉街在改造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总体改造是成功的。存在的后续问题集中反映出芙蓉街区在整治的过程中,改造不彻底,功能定位不明确,致使功能结构混乱,社会网络格局遭到一定破坏。依据问题对症下药,本论文试图在重视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前提下,依据现状问题探讨出切实可行的关于芙蓉街文化延续与保护的策略来实现街区的复兴,增强街区的生命活力;使历史街区真正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芙蓉街文化延续与保护的策略

目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种文化在历史街区并存,如何协调处理各文化之间的关系,把握文化精髓,突出重点;首先要做的是理清历史街区的文化脉络,是实现历史街区的文化延续,提升城市的个性品质的前提。

(一)芙蓉街的文化延续策略

1.物质文化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并重

1987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提出历史城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环境与文化在历史街区中的重要地位。历史街区的环境包括客观存在的物质的“硬”环境和人的生活习俗等参与其中的非物质的“软”环境两部分。那么,从文化层面上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在历史街区表现为建筑本体及装饰、园林、交通、居民的饮食、服饰、商娱生活设施、重要艺术品、文献、手稿等。芙蓉街区的物质文化以地域环境、建筑风貌、民族风俗与传统工艺为载体,形成泉水文化、儒学文化、名士文化、商埠文化等文化内容外,另外还有老济南油旋、梨花大鼓、面塑、兔子王等各种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对于泉水地域文化环境与对于关帝庙及文庙有比较完整的保护外,非物质文化几乎消失殆尽,除了芙蓉街北部区域仅存一家油旋老店,但在芙蓉街头很难寻觅到面塑及兔子王等非物质文化的踪迹。(面塑泥人等传统手艺偶尔在银座商城出现过,终究形不成气候,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建议相关部门在芙蓉街区专门设立芙蓉街非物质文化展示保护区域,来突出街区特征,提升街区品味,以吸引游客,增强街区功能。因此,如果把街区的物质文化称之为硬件,那么非物质文化就是给历史街区注入活力的软件,两者并重,缺一不可。

2.历史文化挖掘与现代文化发展和谐共存

挖掘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对延续街区文脉、维护街区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有重要意义。历史文化是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传奇故事或名人轶事等,具有不可再生性。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思路新观念新文化的融入,历史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遭受新文化的冲击,并不断将其消化的产物。芙蓉街区的泉水文化、名士文化、老字号商埠文化及民俗文化等,这些都是经过一代代历史文化与时代文化相互消受并积累沉淀的结果。如何把握芙蓉街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存下去,建议以史为鉴,在尊重街区历史文化的前提下,用现代文化理念去把握历史再现历史痕迹,从而融于历史。

因此,历史街区文脉的形成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相融合的产物,完全割断历史痕迹的街区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脱离时代完整保留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也是僵死的缺乏活力的完全不可能实现;只有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发展和谐共存才是符合规律的发展。

3.街区文化个性与城市文化共性有机融合

历史街区是属于城市的街区,街区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芙蓉街区文化是济南泉城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芙蓉街的泉水文化及名士文化是泉城文化的一个分支;而街区的儒学文化也是齐鲁文化形成的主要元素之一;芙蓉街文化为树立泉城济南文化特色做贡献,但同时又隶属于济南文化。因此,在芙蓉街区保护过程中,应当站在济南城市设计的角度,要符合济南市城市的总体发展策略。历史文化是提升城市文化个性品质的一个兴奋点,脱离城市的历史街区的文化保护是孤立的。突出街区文化个性,把握城市文化共性,城市文化的总体发展为历史街区文化发展提供保证,两者有机结合,和谐共存才是历史街区文化发展的根本。

(二)芙蓉街保护策略

芙蓉街区的保护与整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运作。依据剖析芙蓉街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芙蓉街区保护的策略主要从历史街区运作的复合型空间结构模式,芙蓉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鼓励公众参与模式四个方面展开。

1.维护芙蓉街区空间结构功能模式,突出历史街区的文脉延续性

第一,尽量复原芙蓉街上原有的交通空间系统。在芙蓉街街区的整治过程中,由于过多的人流量极大的破坏芙蓉街区的肌理。采取合理组织历史街区的交通空间,鼓励行人采用步行方式;特别在芙蓉街北部区域通过限制机动车数量,延续和修复原有的以曲水亭为主体绵延的古街巷空间系统。同时改善街区的停车设施,鼓励自行车等交通的使用,实现机动交通与步行交通的空间转换。

第二,构筑芙蓉街区成为多元目标和谐共生的载体。芙蓉街区的建筑体、街道和公共空间构成了芙蓉历史文化街区,它们又都是街区的一份子,如何构筑芙蓉街区成为多元目标和谐共生的载体,需要突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界面和尺度的延续性。其中街区中不同年代和各具形态的建筑界面提供了“场域”和“时间”感并确立芙蓉街区的物质空间特征。街区原有的历史建筑与新建或改建的建筑在界面位置上,必须通过设计或控制的手段使原有的街道界面实现连续和完整,避免遮挡原有建筑;特别是芙蓉街北部区域,新建筑不要破坏文庙的所构筑的文化氛围和关帝庙营造的民俗特色。因此,在建筑物的布局上要综合考虑原有街道的空间特点;特别在街区的垂直界面上,控制街区轮廓线,使界面的形式在保持原有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尽量不要破坏芙蓉街区的天际线。

第三,修补芙蓉街连续性的开放空间,改善原有的基础设施。芙蓉街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南北路口节点的空间,是最能体现建筑空间的结构性与时代连续性的开放空间体系。因此在改善原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建设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严格控制建设强度,规定建筑的红线等手段,使街区内留出足够的开放空间,以实现对原有公共空间体系的修补。

2.芙蓉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建筑是历史街区不可缺失的文化资源,然而,芙蓉街很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在改造过程中被拆除了,仅剩山东省内除曲阜孔庙之外最重要的济南府文庙,珍珠泉院内的巡抚大堂等,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大致有三点看法:

第一,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设法保护民族建筑的原生空间生态;历史街区是有单体建筑组合而成,那么对于历史性单体建筑采用保护性修复技术,通过对于建筑造型处理,建筑材料选择以及建筑色彩搭配等来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风貌。比如,对于燕喜堂、瑞蚨祥、亨得利等老字号可以考虑保护性修复,来增强芙蓉街的商埠特色。

第二,新建筑的融入设计不但要具有其自身的美学完整性,还要采用与原有建筑文脉呈现并置关系,赋予历史街区以新的特点。如恒隆广场大型商业建筑体的融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芙蓉街区遥相呼应,增强街区的时代性而不是破坏街区机理。另外,新建筑的融入要注重建筑设计的传统文脉符号诠释,为历史街区接收新的设计理念,从而营造和谐环境。

第三,注重对芙蓉街区建筑使用功能的优化与调整。历史街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原有的建筑功能已经很难符合现代的需要了,只有调整和优化建筑功能,才能激发历史街区的活力。而芙蓉街区前期一系列的改造大都集中在街区建筑外观的改造整治上,建筑内部,特别是居民建筑内部没有进行任何改善,建议注重对街区建筑内部使功能进行优化和调整,改善现存的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欠缺等问题,从而本质上改善旧环境。

3.保护芙蓉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芙蓉街区的保护整治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对街区的空间组织结构、历史建筑及基础设施等物质因素进行处理,还要重视充分挖掘自身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挖掘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突出街区的人文特色风貌,拓展城市旅游经济。如何使街区泉水文化、儒学文化、名士文化与商埠文化等文化财富更好的传承下去,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是一条出路。建议借鉴周村历史街区保护的案例,按照功能来划分区域,比如划分商业片区、艺术产业区、居民区等,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街区,提倡历史街区多元化。既可以传承非物质文化,又可以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4.保护文化街区的社会网络,鼓励公众参与模式

居民是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文化的主体,要保护历史街区,必须要保护原有芙蓉街区的社会网络,鼓励公众参与的模式。要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网络,必须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合理的经济结构、正常的生活方式及交际方式等。如今,芙蓉街区南部环境几乎完全被外来餐饮文化破坏,比如陕西秦镇凉皮、西北拉面、南京鸭血粉丝汤等等外来餐饮的融入,致使原有芙蓉街区传统文脉机理被打乱,要恢复原有社会网络需要:首先,要保留原居民生活状态,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是保护历史街区的重要手段。其次,鼓励原著居民主动参与到街区保护中,原著居民大都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都熟悉当地的风俗和生活习惯,也都适应原有的空间格局。

因此,芙蓉街区的传统人文景观传承,是在保护、尊重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融入时间发展的因素,营建一套探讨街区功能变化、肌理协调、历史建筑保护更新保护芙蓉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保护文化街区的社会网络,鼓励公众参与模式的历史街区改造体系。

总而言之,芙蓉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整治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涉及到多部门协调和多学科综合问题。只有积极推进芙蓉街物质文化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并重,历史文化挖掘与现代文化发展和谐共存,街区文化个性与城市文化共性有机融合,制定适合芙蓉历史街区运作的复合型空间结构模式,实现历史建筑的维护中公众参与模式,才能切实可行地实现芙蓉街区的传承发展。

上一篇:推进校本教研改革 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下一篇: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