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2-08-08 12:42:57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现状分析

摘 要: 为了解学生对所在学校安全稳定现状的评价和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态度,为高校安全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提供实证依据和数据支撑,课题组对南方某省20所高校随机选取500名学生开展不记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学生对所在校园及周边安全稳定现状的评价不高,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学生协助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意识不强,高校应加强对校园安全稳定前馈控制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 现状评价 校园环境 安全意识

如何有效化解和应对危机,确保高校的安全稳定,已经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迫切关注的重大课题。通过对高校安全稳定教育工作现状的分析,摸索高校安全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进一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目的

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方某省20所高校学生对所在学校及周边安全稳定情况的现状评价,对所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效果的评价,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稳定意识及对协助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态度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和各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为建立和完善高校安全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供实证依据和数据支撑。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南方某省20所高校的三、四年级学生,随机抽取500名,开展不记名的问卷调查。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设计

通过文献研究及与面向部分学生的预调查和座谈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四个方面:一是对所在学校及周边安全稳定情况的现状评价,项目包括:对所在学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评价,对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评价,对校园安全稳定影响因素的评价;二是所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情况,项目包括:对所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情况的评价,以掌握火灾逃生能力为例评价自身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三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稳定意识,项目包括:所在班级组织外出集体活动前是否讨论过安全问题,遇到生活难以适应、学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失恋及就业压力等情况时的处理方式;四是对协助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态度,项目包括:当发现校园内的违法行为或预先知道将发生较大纠纷时是否会向学校反映,当在校园内发现有安全隐患时是否会向学校反映。

2.2.2问卷调查的实施

首先,以打印文本的方式在某高校随机选取20名学生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情况对问卷个别选项进行修订。随后,以打印文本的方式开展正式调查,问卷调查表采用统一指导语,及时收回,进行统计处理。实施正式调查时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98份,有效率为99.6%。

3.研究结果

3.1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园及周边安全稳定现状的评价

3.1.1对所在学校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评价

认为非常满意的有21人,占4.22%;比较满意的有247人,占49.60%;一般的有198人,占39.76%;比较不满意的有25人,占5.02%;非常不满意的有7人,占1.41%。学生对所在学校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总体评价主要是比较满意和一般,不满意的占6.43%,非常满意的仅占4.22%。

3.1.2对所在学校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评价

认为非常安全的有7人,占1.41%;比较安全的有195人,占39.16%;一般的有221人,占44.38%;比较不安全的有68人,占13.65%;非常不安全的有7人,占1.41%。学生对学校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总体评价主要是一般和比较安全,不安全的占15.06%,非常安全的仅占1.41%。

3.1.3对影响校园安全稳定因素的评价

校园安全稳定的首要决定因素方面,在五个选项中,按百分比高低依次是“本人或同学未受过违法犯罪侵害”,为217人,占43.57%;“自我保护能力强”,为111人,占22.29%;“治安、消防、监控等防范设施完备”,为94人,占18.88%;“校园安保人员、辅导员工作到位”,为73人,占14.66%;“其他”,为3人,占0.60%。

校园欠安全稳定的首要决定因素方面,在七个选项中,按百分比高低依次是“校内外来人员繁杂”,为161人,占32.33%;“校园治安、消防、交通安全防范措施差”,为114人,占22.89%;“校园周边秩序混乱”,为97人,占19.48%;“师生自身安全意识薄弱、行为安全不够”,为84人,占16.87%;“食堂秩序及卫生状况不佳”,为23人,占4.62%;“心理障碍人员影响及威胁”,为11人,占2.21%;“其他”,为8人,占1.61%。

3.2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效果的情况

3.2.1对所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效果的评价

认为非常满意的有7人,占1.41%;比较满意的有92人,占18.47%;一般257人,占51.61%;比较不满意的有128人,占25.70%;非常不满意的有14人,占2.81%。学生对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一般,不满意占28.51%,非常满意的仅占1.41%。

3.2.2对自身掌握火灾逃生方法的评价方面

认为完全掌握的有52人,占10.44%;认为一般了解的有401人,占80.52%;认为没有掌握的有45人,占9.04%。结果显示学生处理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不足。

3.3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稳定意识

3.3.1所在班级组织外出集体活动前是否讨论过安全问题

“会考虑人身与财产安全问题”的有467人,占93.78%;认为“校外环境总体安全,没有必要讨论”的有11人,占2.21%;“从没有讨论过”的有20人,占4.02%。

3.3.2遇到生活难以适应、学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失恋以及就业压力等情况时处理方式的选择

选择“寻求心理咨询老师帮助”的77人,占15.46%;“向周边同学们倾诉”的298人,占59.84%;“不求人帮助,自己调整”的123人,占24.70%。

3.4对协助学校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态度

当发现校园内的违法行为或预先知道将发生较大纠纷时,选择“会向学校反映”的426人,占85.54%;选择“不会向学校反映”的72人,占14.46%。

当发现校园内有安全隐患时,选择“会向学校反映”的276人,占55.42%;选择“不会向学校反映”的61人,占12.25%;“不知道报告给哪个部门”的161人,占32.33%。

4.研究结论

4.1学生对所在校园及周边安全稳定现状的评价不高

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对所开展的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校园及周边安全稳定情况缺乏全面的认识;二是学校及相关行政职能部门所开展的安全稳定工作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在影响学生对学校安全稳定评价的因素方面,43.57%的受访学生将“自身及同学没有受过违法犯罪侵害”放在肯定校园安全稳定影响因素的首位,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自身安全稳定情况的重视。同时,32.33%的受访学生将“校内外人员繁杂”放在危害造成校园的首位,显示了学生对校内外人员繁杂对自身安全造成危害的担忧,提示高校应加强对校园内流动人员的监控和管理,防止破坏校园安全稳定的事件发生。

4.2当前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本调查以火灾逃生为例,考查学生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从学生的自我评估结果可知,学校安全教育亟待加强。同时,当发现校园内有安全稳定隐患时,有32.3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报给哪个部门,这从侧面显示了学校在安全维稳宣传教育上的不足。学校应当在学生中开展针对性强、有特色的安全教育工作,如开展校园安全文化节活动[1],建设短信平台发送安全提示短信,开通平安校园微博等,为学生提供安全咨询,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安全素养。

4.3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绝大多数学生所在班级都会考虑安全问题,但在一些班级中仍存在对该问题重视不够,应进一步加强专题教育,将安全教育作为开展集体活动的重要组成和前提。同时,学生借助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意识有待增强,甚至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自我调整,容易产生因自我调整效果不理想而产生的极端事件,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辅导工作,通过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2],帮助学生正确消除各种心理压力。

4.4部分学生协助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意识不强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安全是校园平安建设的主题,学生的参与是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构成,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地使“平安校园”深入人心,才能切实保障校园平安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安全意识培养[3]。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增强安全稳定风险评估意识,加快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建立科学、合理、有效、针对性强的校园安全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除了常规的安全稳定评估外,各高校一定要在深入自查自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周详的、行之有效的前馈控制机制,通过加强预警,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成长成才环境。

参考文献:

[1]唐俊生.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基础性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77-79.

[2]宋明钧.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88-91.

[3]高健.大学生参与“平安校园”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创建“平安校园”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5):67-68.

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2年度一般自筹课题(课题批准号:2012CY006)成果。

上一篇:论济南芙蓉街改造的得失与保护策略 下一篇:浅议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小学高效课堂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