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则开:期待中国青年拥有更多全球话语权

时间:2022-10-06 06:09:34

王则开:期待中国青年拥有更多全球话语权

在“世界青年论坛”2014年会如火如荼召开的第三天,记者走进了主办方――世青创新中心的根据地。

世青创新中心隐匿在雍和宫大街的红墙碧瓦深处,被方家胡同46号院里各具风格的现代派建筑包围着,登上“创意工场”的二层,那是一间不足百平米的LOFT玻璃房子。

全透视的空间里,满墙尽是活动策划和漫画涂鸦,办公桌上一台Ipad式打卡仪赫然显示出“迟到大王”XXX的卡通头像,一只两米多高的泰迪大熊趴在白板前

“最近太忙,办公室有点凌乱啊!”作为世青创新中心的理事长,王则开身着西服套装,日常面对战略合作伙伴的大佬们,他会处处彰显职业范儿。可面对记者这样的同龄人,这位刚满26岁的小伙也愿意分享工作中的趣事。“给你看一张照片,小伙伴们的偷拍:有一天忙到凌晨四五点,我竟然抱着大熊的脚丫子睡着了!为了精益求精,开幕前夕我们甚至通宵加班,真的是用生命在办论坛啊!”

虽然世青创新中心目前的核心成员只有十余人,但这家创新型青年组织的战斗力已不容小觑:初创五年,已触动中国超过1000家青年组织和社团,与超过100家国内国际的公益机构开展项目合作,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民间参与联合国议程最积极的组织之一。

那么,他们是如何在短短五年之内凝聚起如此庞大的青年资源?且听王则开来揭开谜底。

让全球学习中文的年轻人都来到中国,参加中文的论坛

《中国青年》:“世界青年论坛2014年会”开幕已经两天,重磅的主论坛和分论坛已经展开,对自己有哪些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

王则开:你知道我们最初定了多高的一个目标?一共80场活动!

后来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多有趣的对话,依靠目前的人力可能还达不到,所以最终落实到40场。包括主论坛的2014届“中国青年创想计划”毕业典礼,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10周年系列活动之“中国创业先锋会”;分论坛的“绿色未来与青年创新”、“美丽中国,改变教育不均衡的探索”、“创想未来的城市公共空间――将来我们怎么居住和生活?”从今天开始,我们还将带领青年创业者、志愿者开启一系列对合作机构的参观访问,包括天使汇(国内首家天使投资人众筹规则的平台)、汉能控股集团(全球化的清洁能源跨国公司)、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

现在想想,40多场也是相当可怕的量!还好,在各个环节上没有出问题,不管是与会嘉宾还是合作伙伴,都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

《中国青年》:如何想到要办这样一场属于年轻人的嘉年华?

王则开:去看那些世界上顶尖级的交流平台(非官方性质),比如达沃斯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都是成功人士相聚的地方,当然其中也有年轻人的参与。但我们想打造一个真正属于年轻人的平台,这个平台是由中国青年发起的,让世界青年来汇聚。

“世青”每年都会受邀参与联合国主办的一系列大会和活动。像今年(2014年),我们参加了在斯里兰卡举行的“世界青年大会”。让我特别感慨的是,斯里兰卡是以举国之力来办这个大会。他们认为,这是一次公共外交的良机,青年是未来世界的领导者,抓住了青年的心,也就掌握了国家形象塑造的主动权。

而我们同样能感受到,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对当今的中国并不十分了解,因为缺乏沟通、交往,容易造成各种各样的误会。所以,“世青”希望让中国青年了解世界,也让世界青年了解中国。

《中国青年》:立足于“让中国青年了解世界,让世界青年了解中国”,“世青”在下很大一盘棋啊。

王则开:我们机构的名字叫做“世青”,但它并不是“世界青年”的简称,它的涵义是“让世界更年轻”,推动社会用青年化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们希望把“世界青年论坛”打造成一个开放的平台,青年创想家、创业先锋,做创业、做公益的人会形成圈子,相互交流。但我们期待,未来在这里讨论的议题不仅仅是关于创业,关于公益,也讨论环保、讨论音乐、讨论艺术讨论所有青年人关心、关注,正在参与探索的领域,让最有创新,最精彩的想法都能得到展示。

你看,现在中国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就在2014年10月,扎克伯格访问清华全程用中文演讲。如果未来,全球学习中文的年轻人都来到中国,参加中文的论坛,对中国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那么中国的影响力一定会越来越大。

做中国青年的代表,去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发声

《中国青年》:创建“世青创新中心”,办“世界青年论坛”,在短短五年里能聚合这么多青年资源――我猜想,你从小就有做青年领袖的梦想?

王则开:做青年领袖?到现在也没这么想过。一路走来很幸运,靠很多缘分,就做了这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我在大二结束的时候,通过校园选举成为AIESEC(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的副主席。这个职位的要求是全职休学。

《中国青年》:休学?这可不是件小事。

王则开:是,要休学一年。

我父亲也经历过创业的历程,他可能更接受结果化的导向思维。我跟他说:这个岗位让我可以在中国的15个城市领导一个上百人的团队。大多数人要得到这样的领导力体验可能要等到30岁之后,现在让我提前10年、20年得到这种体验,我觉得很值得。我的父母很支持。

那一年去到很多国家,跑了中国很多城市,也接触到各种各样有意思的人,每天躺在床上都能感受自己在成长――这个“间隔年”可以说是我后来做很多事情的起点。

《中国青年》:我了解后来你组织的“模拟哥本哈根大会”收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王则开:大三回到学校(中国人民大学)继续念书。有一天我收到一封邮件,AIESEC中国大陆区总部要发起一个“模拟哥本哈根大会”,希望由我来牵头负责。你知道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而在这次模拟大会上,我们收到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的贺信,收集到来自中国数十所高校的青年学生,以及众多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人士致力于气候环境保护的声音。峰会结束后我们飞赴哥本哈根大会,让世界知道中国青年在遏制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而当年我的八位好朋友,也是“模拟哥本哈根大会”的组委会团队,也就形成了“世青创新中心”最初的志愿者团队。

每个年轻人都应该去体会那种从零到一的过程

《中国青年》:谈谈你的小伙伴们,这几天亲身参与“世界青年论坛”,我已经感受到这个团队的执行力。

王则开:“世青”的团队中,有人是大一就加入,干了四年,毕业后没找工作直接留下来做全职;也有很多成员后来进入投行,进入国企,依然在这里做兼职;我们的实习生志愿者中有大批人才去了海外的名校,仅哥伦比亚大学就考上了5个,读MPA的硕士。

虽然“世青”现在的全职成员只有十几人。但是有前赴后继的小伙伴,大量曾经参与过团队建设的朋友都在支持和推动着它的成长。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很大的潜在能量。

《中国青年》:在大伙的日常工作中,要常常和一些潜在的合作伙伴打交道,是否吃过闭门羹?

王则开:闭门羹也常常吃啊,呵呵。

还记得做第一个项目的时候,为了3000元的赞助,围着当时还没形成环线的10号线地铁跑了两个来回。到那家单位等了半个多小时,对方说:不好意思我们下午实在腾不出时间。我回应得很爽快:没事,改天再来呗。坐到人大附近的海淀黄庄站,刚出地铁口,对方又来电:现在有时间,你再回来吧!我就又回去了。

再比如,打电话去一家关注环保的企业谈合作,对方一口回绝,说年轻人和我们没关系。只要有机会,我们就会解释:怎么会没关系呢?环保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啊!

很多中国企业家的思维总是投资成功,而在国外有一种理念――投资可能性。如何让社会尊重年轻人的想法,如何给予年轻人尝试创想的空间,如何调动各种资源去支持年轻人,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

《中国青年》:但一路走来,帮助“世青”的人或许更多。

王则开:这里有太多感动的故事。

记得当年,“世青”还称不上一个机构,成美慈善基金会就敢于信任我们,投资我们。刘英子秘书长说,很多基金更愿意去支持高大上的品牌,他们做的是锦上添花。而我们愿意投资年轻人,他们没有经验,没有资源,但他们有勇气,有热情,这样的年轻人值得去扶持。正是成美慈善基金会在关键时刻给予了天使般的支持,才直接促使我们实现了从志愿者团队到专职团队的转变,并且完成了独立机构的注册。

曾先生作为梦想导师也来参加了“中国创业先锋会”。曾先生是全友电脑的创始人、把扫描仪卖到全球第一的华人。他在台湾创立了最有名的几家科技园,也是美国百人汇的理事。第一次和他见面的时候,几个小年轻在这位大佬面前“胡说八道”一小时,但他特别有耐心。他讲到自己年轻时的事,有次去慕尼黑谈合作,被一家公司的前台秘书挡了三天不让进门。对方问:你们公司多少人?他回答:100人。对方笑笑,说:我们公司33万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他特别理解年轻人的需要,也愿意尽他所能去帮助年轻人。

我们遇到一些合作伙伴,甚至会说:你们没有资源,我们可以先借给你们。这样你们才能说服其他人参与进来。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在合作伙伴的办公室里办公,直到2012年末,才有钱租了现在这间办公室。

“世青”从最初一无所有的空想,一点一滴实践到今天,很不容易。每个年轻人都应该去体会那种从零到一的过程,你才会对一路上雪中送炭的人发自内心地感激。

国际化视野,不是看美剧,也不是背包游

《中国青年》:这些年你也接触到很多国外的青年组织,对比国内,你认为有哪些异同?

王则开:国外的青年组织也非常活跃,大多数都属于民间自发的。相比他们,国内有一些青年组织很有优势,因为得到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

其实就在我们方家胡同46号的院里,就有咱们北京团市委办的“社区青年汇”。这样的“社区青年汇”北京团市委做了450个,每年能影响几十万人。这放到外国人来看,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与国外青年组织的工作人员聊天,他们讲到一个项目能辐射到2000~3000人,都觉得是很大的事。

但我认为,中国的青年组织要形成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更好地运用新媒体、社交媒体与公众互动,也应该脚踏实地地走出去。可以预期在未来10年、20年里,我国的国有企业、大的民营企业,都会成为跨国企业。我们将需要大量具备国际化视野的本土人才。

国际化视野如何培养?这不是一个单单讲英语的问题。宅在家里看美剧不能解决,去国外走马观花式的背包旅行也不行。这需要你在美国拥有自己的朋友圈,也懂得如何与法国的当地人打交道。

《中国青年》:走出去,带领中国青年融入世界,“世青”做出过怎样的行动?

王则开:“世青”每年都会组织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的气候变化大会。2013年开始,得到韩国外交部的支持,“世青”也作为中国的主办方之一参与“东北亚青年论坛”。

在“世界青年论坛”2014年会上有一个分论坛“绿色未来与青年创新”,我们邀请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的李俊峰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中欧社会论坛北京办公室丹妮主任、全球环境研究所的项目官员等,与青年交流,一起探讨“目前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中国青年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由此,我们把中国青年的声音传递到2014年12月举办的“2014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秘鲁“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会后同时推出《中欧共识文本》递交法国总统、秘鲁总统。

引领中国青年人更多地走出去,让中国青年拥有更多全球话语权,这是我们长期的愿景。

上一篇:穿心莲总内酯亲水凝胶骨架片的制备及体外释药... 下一篇:何必为一朵残花否定满园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