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时间:2022-10-06 04:58:00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在独特地、新颖地解决新异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的思维能力。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最强亮点的闪光。由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表出创新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长于独立思考、不畏权威、意志坚定等特征,使其在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养成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一、创设鲜活情境,激活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他们在学习中具有追求新知、探究新知、采撷新的学习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这种内在需求和意向,一方面受着学生个体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的驱动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教学中介间接地产生,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遵循驱动和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精心设计一切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为这一意识的能动表现创设一种良好、自由的心理环境,在极短的时间里激起学生主动知之、独立探之、创造求之的欲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做法如下:

1、激趣。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兴趣”主要表现在能独立探索,自主认知,自我发挥个体潜能,拥有创造性地认知新知识、新思想的良好情绪。实践证明,这种良好的情绪会激活学生的认知意识和创造潜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渴望创造,从而积极愉快、敏捷流畅地启动创新思维。教学活动中,教师若抓住了“兴趣与创新”这二者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创造性组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诱导学生进入“不待教而欲学善学”的佳境。

了学生发散性的创新思维。

2、造境。教育研究家杜威认为:“一个人要能改变别人的心理,唯一的方法就是利用天然的或人为的物质条件,引出别人的某种应答活动,”这就启示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能动地表现创新意识,亦即依靠造境之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善思则得,善诱则通,通则活,活则灵。教学中,教师若把“造境”这种手段用好、用妙,就能使学生与学习对象发生谐振,和谐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既体现了创造性组织教学的功能,又拓展了学生个性创新的空间。

3、壮胆。心理学专家指出:“发展和训练心智,就是激发引起这种活动的心理机制。”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同样要激发其良好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说,要给其创新的胆量。因而,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创性等特点,在阅读和作文等教学领域里,常常引导学生放心大胆地用创造性的目光去解读文本,去构织新篇。

例如,在讨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结尾时,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的笔法太苛刻,不该让十娘死去,结局有点遗憾;有的则认为结局余味悠长,故事后还有很多空白,留待读者去填补。基于这些争论,我便顺势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结合自己的愿望,用超常构想改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结局。作品交来以后,我惊奇地发现许多学生的改写很有创意,对此,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当然,这种在阅读和写作中向传统挑战、向书本和权威挑战的创造性活动,应合乎艺术的真实性,不可异想天开,胡编乱造。实践证明,学生面对这样大胆的“离谱”、“出格”,显得异常兴奋。他们更坚信自己的创造力能够成功,更坚信自己的创造具有价值。显而易见,这种创新意识的产生、创新信念的形成,得益于被教师激发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胆识。

二、构建创新舞台,优化创新能力

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心理学家杜威指出:是生活和实践活动培养着人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毫无疑问,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这就启发我们在创新教育中,要善于从阅读信息源和实践活动中,抓契口,设舞台,积极挖掘并系统组织一切含有创新因素的意境,促进学生在意境中探索、理解,创造性得出或表现出新颖的具有价值的结论,于无法之中得其法,于有法之中求其化,于发散求异中促创新。做法如下:

1、抓点。教育思想家裴斯泰洛齐说:“为人在世,可贵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能力,使其经过锻炼能尽其才。”这个精辟的论述,对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启迪。它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性地分析整理、加工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把新内容“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经过发散和辐合,创造性地悟出新的道理并产生新的认识和思想的思维内驱力。众所周知,阅读教学内容中就含有大量足以促使学生这种思维内驱力爆发的创造性因素,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若抓住含有创新因素的突破点,设计出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意境,就能为学生思维内驱力的发展提供空间,锻炼学生创造性分析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活动在人的智慧、思维和认识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大量事实证明,创新精神实质上是一个人参与创造性的活动,完成创造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力量的体现。这启发我们,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踯躅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上,而且要投身到语文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利用一些活动课,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课题,启迪学生不停地进行创造性思考,促使他们不断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寻求新的成果。“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突出表现在各课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如《在山的那边》课后第一题是:“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这里,提示了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题目。第二题:“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不仅提供了供学生探究的问题,而且通过括号中的问题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引导和指导。另外,语文新教材在一学期中设计了六个综合性的学习单元(三大三小),供学生集中进行规模比较大的探究活动。

总之,创新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整合现象,是学生显意识和潜意识的高度统一,是学生的思维的智慧再现。在教学中,我们只要从潜意识研究入手,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站在显意识的高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就能提高并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新时期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方式研究 下一篇:浅谈初中生物课如何进行差异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