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寻求电视新闻的亲和力

时间:2022-10-06 04:35:44

努力寻求电视新闻的亲和力

在传播学上,所谓亲和力,指的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表现为媒体对受众需求的关注与满足程度,受众对媒体的认知和喜欢程度。

那么,电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应该从哪里来呢?笔者认为,要从与受众零距离贴近中来。电视记者只有与受众贴得更近,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新闻责任和新闻视角,做出的节目才会更“好看”。

一、在选题内容上贴近受众,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

亲和力与新闻内容选择的关系,是互相作用的关系。内容选择是新闻报道亲和力的原发因素,是价值关系的“源”。受众对内容满意度越高,亲和力越强;受众对内容满意度越低,亲和力越弱。

“以人为本”、“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目前已成为电视媒体提高节目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作为电视记者,应当明确的是,做出来的节目不单单是给领导和专业人士看的,更重要的是给广大电视观众看的。因此,新闻记者必须首先从选题人手,选择那些贴近受众的生活实际,贴近受众的心灵,直接反映群众呼声和关注热点,具有实用性、指导意义的新闻内容。

深入新闻现场,零距离接近被采访对象,可以帮助记者发现并捕捉独特的、富有个性魅力的典型事件与细节,采写到最鲜活、最生动、最感人、最真实的报道。这些年,中原油田的待业子女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领导关心、百姓关注的话题,笔者曾经参与了以此为题材的报道。策划选题时,笔者拟订了两套方案,一套是报道油田领导如何关心待业子女,出台了怎样的政策加以扶持;另一套是深入到待业子女中间,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经过认真分析淘汰了第一套方案,采用了后者。在随后的采访中,笔者和待业子女一起到招聘会上应聘,一起到各种培训班上“充电”,一起挤火车外出批发服装、图书,经过一段时间的亲密接触与深入了解,待业子女的困惑、艰辛、收获和喜悦一一被记录在了我们的镜头中,笔者的内心也受到了极大触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节目的后期制作,后来由笔者主创的《走过冬季》、《外来招聘缘何受冷落》等节目播出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并多次获奖。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效果,笔者认为与选题内容的贴近性有直接关系,选题吸引住观众后,自然会有很强的亲和力。

二、确立“平民意识”,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实质主要是确定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文价值关怀。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明天的思考,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视角中可以形成不同的景象,带来不同的感受。1997年,河南省内黄县境内发生了一起因不法分子盗窃输油管线内的汽油引发的特大火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作为中原油田电视台的记者,笔者当时也参与了该事件的报道。在目睹了惨不忍睹的现场后,我有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就是揭示酿成事故的原因和受伤人员的现状。经过深入采访,我们不仅用镜头捕捉到了不法分子在管道上安装的盗油卡子,而且还在安阳一医院里拍摄到了被烧伤村民的痛苦与悔悟。解说词的写作上,我没有选择谴责、抨击的方式,而是用朴实客观的语言表达了对一些村民无视法律、愚昧无知的痛惜之情。这条新闻经电视报道后,在观众中产生了巨大震撼力,后来还被中央电视台《经济报道》栏目采用。新闻的亲和力与记者的平民意识和平民视角密切相关,记者只有坚持“平民视角”,抱以平视、平等的心态,让心灵与普通受众相融通,这样新闻作品的亲和力才有了源头,才能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

三、从表现手法上贴近受众,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

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不仅要求在内容上以普通受众为报道对象,以普通受众的需求作为选择新闻的标准,新闻记者还应从普通受众的角度观照新闻,在形式上符合普通受众的审美情趣,为普通受众所喜闻乐见。

1.报道角度的个人化、故事化。

“人”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故事,特别是普通人的感人故事,往往是受众最爱看的。

新闻报道角度的个人化的突出特点就是改变过去常用的整体上、宏观上对某一问题进行“大特写”、“大透视”,转而从大处着眼,小处下笔,去关注一些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个体,让新闻报道中少一些“我们”、“他们”、“大家”,多一些“你”、“我”、“他”。新闻报道融入了鲜活生命和真情故事后,其力量和冲击力必然会大大增强,就能紧紧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2003年秋末冬初,因为连续暴雨引发黄河决堤,濮阳市中原油田黄河南油区成为一片,当时中原油田电视台领导派笔者和一名摄像记者深入到灾区采访,希望能带回油田职工与洪水搏斗、坚持油气生产的新闻报道。深入现场后我们发现,这里的情况与预想的相去甚远,因为洪水持续上涨到3米深左右,黄河南油区已经全面停产,没有宏大壮观的抗洪场面,没有抽油机的转动和工人的忙碌,节目该怎么去做呢?我们曾一度陷入困惑,后来在乘坐冲锋舟几次三番进入洪水围困的井站了解情况后,我们在风平浪静的背后终于发掘出了有价值的新闻。采访时,笔者分别选择了洪灾中坚守岗位和守护国家财产的采油工、维修工、保卫人员和船工各一名,通过“帐篷里的家”、“身体堵大罐”、“大堤上父女相会”以及“洪水中的生日”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讲述了这些普通工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价值选择和情感体验,从更深层次彰显出新一代石油人身上那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这部以《抗洪救灾铸油魂》为题的新闻专题尽管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没有更多豪言壮语,但所展示出来的平凡采油人的故事一次次打动了观众的心。后来这部专题不仅被指定在中原油田抗洪救灾表彰大会上播放,还获得了2003年度中国石油电视新闻奖(新闻专题)一等奖。

2.改变新闻文风,贴近受众需求。

改变文风,需要在语言上力求新颖、活泼、质朴、自然、清新、明快,这同样是增强新闻节目亲和力的重要途径。新闻记者要改进传统的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文风,使解说词尽可能凸显口语化、生活化、趣味化的特点。

亲和需要平等,亲和需要尊重。新闻的亲和力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更不是模仿硬套出来的,它应当是从记者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先有“心”的亲和力、“人”的亲和力,才会有“报道”的亲和力。这就要求电视记者永远有一颗为普通群众跳动的滚烫的心,真正做到心系群众、情系群众,真诚地为群众服务,做群众的贴心朋友。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广播电视中心)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省级卫视市场营销战略思考 下一篇:实现效能政工的四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