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青年教导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06 02:33:53

乡镇青年教导问题研究

作者:肖万飞 马正卿 王栋 孙国徽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在“十一五”规划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第一个专题,可见中央对这项工作任务的重视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需要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各方面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形成合力。因此,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生力军的农村青年素质培养尤为重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黑龙江省农村青年素质现状

农村青年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产技能素质三个方面。农村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决定着他们的社会经济行为。科学文化素质是全面素质形成的基础,也是不断提高农村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生产技能素质的基本前提。农村青年生产技能素质正在由掌握传统生产技能向掌握现代生产技能转变,但仍与加快我省农业和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很不适应,存在较大差距。在农业生产领域,现代农业要应用大量的科技知识,特别是在改良品种和进行高科技种植、养殖方面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知识。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从劳动力结构分析,农村青年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普遍学历低。农村青年大多只有初高中文化,拥有高等学历的人少之又少。二是专业技能低。农村劳动专业技能主要集中于传统大田种植和花卉苗木栽种、养殖等项目,少数拥有建筑、家政、安保、餐饮、缝纫、机电等初级技能。三是打工收入低。由于农村青年文化程度低,加之社会上的一些“歧视”,导致农村青年的打工收入普遍偏低。四是劳动强度大、环境差。从事的工作大都是脏、重、危、累等。广大青年都想通过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到稳定且收入较高的岗位上就业。参加培训意向主要集中在电脑、机电、缝纫、驾驶、安保、车工、钳工、厨师等易学易懂,社会需求量大,有一定技术含量又能稳定就业的行业。

二、黑龙江省农村青年教育存在的问题

思想观念落后。虽然对于新农村建设,大部分农村青年都持有支持与乐观的态度,但很多问题仍有体现。比如,自主意识差,农村青年受社会交往和活动范围的局限,在思想和行动上依附性较强,开拓精神少,不太勇于接受新事物。受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农村教育的观念非常落后。受教育条件差。黑龙江省农村青年受教育条件差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少和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两方面。尽管这些年中央财政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有所提高,但“僧多粥少”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的改观,拖欠教师工资现象在部分地方还很严重。农村学校规模小,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弱。目前很多落后地区还仅靠代课教师在勉强维持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农村教师的专业化不高,边远山区农村教师更是达不到理想的学历标准。另外,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导致许多农村教师心理失衡,难以集中精力在教学上,导致农村教师外流现象严重。信息相对闭塞。农村青年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他们对信息的关注和了解。一方面,农村通讯服务设施落后,调查中,家里有电话的不及农户总数的一半,上过网的大部分青年上网的第一目的是聊天交友。信息渠道的狭窄,使大部分农村青年很难得到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农村青年信息观念不强,很少主动订报、买报、看报,把握分析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差。

三、农村教育对于提高农村青年素质的重要性

因为贫困和观念问题,农村青年总体上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也正是因为贫困,他们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当代农村青年对知识、技能有极高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渴求。以前,农村青年平时没事大多玩牌、打麻将,现在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知识和技能对发家致富的重要性,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更加强烈地促使他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农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阶段举足轻重。它以培养农村新型农民为基本责任和根本任务,与农村发展及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能动员与发动农民,创造财富,而且为农村开创社会之先进风气,建设与塑造一个新的农村精神,是一种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的潜在力量。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造就农村青年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对于青年来说,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所谓健康并非指没有疾病、身体虚弱,而是指人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健康情形。那么这种“健康情形”的培养,无疑离不开教育的作用。第二,培养和提高农村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价值观因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不同而不同,但人类对道德价值观念有一个共同的判断标准。这些标准体现在各国的教育理念、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中。我国政府抓住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根本问题,明确新时期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强调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接班人作为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第三,培养和提高农村青年的智力素质、科学素质和创造能力。智力素质、科学素质和创造能力等是青年职业性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为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要,为了获得或者胜任某一职业而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而得到的教育。职业性教育的获得,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获得。对于大部分农村青年来说,不能进入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和学习,就只能依赖于学校基础教育中所获得的素质和在职业技术培训、转岗培训等专业化培训中获得。

四、发展农村教育的对策

第一,建立多层次的农村教育体系。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要使农村生产力产生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就必须构建健康合理的农村教育体系,使之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为此,必须进行农村教育整体改革,构建农村教育新体系。改革农村教育的办学体制,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改变单一的普通教育结构,发展以农村基础教育为树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技能培训为枝叶的多层次农村教育体系。第二,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在建设农村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重视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到重要位置上,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倡导为他人服务集体主义的道德观,把中华传统美德和世界先进道德不断注入到农民的头脑当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第三,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农村教育。各地的农村教育应根据实际情况分类进行。我省各地农村情况差异较大,既有经济迅速发展的城市,又有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努力的贫困地区,各地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不应流于形式。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协调发展,要从新世纪的实际出发,探索不同地区的新思路、新模式。第四,多方筹措农村教育经费。针对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各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整体投入,合理确定省财政、地方财政在农村教育投入问题上的分担比例,继续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其次要积极拓展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资金筹集的新渠道,可以仿效其他行业的做法,如发行彩票、公债等,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或者预支未来的财富,采取一切手段多方筹措资金来发展农村教育。第五,加强城乡教育一体化。针对目前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较大的现状,对农村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不仅要统筹规划乡村中小学的布点集中、新校舍建设、危房改造,而且还要规划未来新城镇建设中的学校布局,使学校建设与社区建设相协调,也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经费分配上,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和其他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给每一所学校。

上一篇:构建现代青年教育理念的出路 下一篇:存在主义对青年教导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