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进场费伤不起?

时间:2022-10-06 02:16:31

蔬菜进场费伤不起?

前不久,因种植的卷心菜价格低贱滞销,山东的一位贫苦菜农竟绝望自杀。当地卷心菜的收购价一度低到8分钱一斤,这位菜农种的六亩卷心菜可能会赔上一万元。几亩卷心菜、一万块钱,对一个负债累累的农村家庭,成了足以致命的数目。

这是一个血淋淋的令人心痛的事件。在这位菜农自杀的同时,其他地方的菜农日子也并不好过。在上海市金山区的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整片地的卷心菜由于滞销还没有采摘。而浙江余姚的榨菜、慈溪的雪菜,河南中牟的芹菜也都出现了严重的滞销。这种情况不仅给菜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很可能会导致未来蔬菜种植面积的减少,为新一轮菜价上涨埋下伏笔。

这一边,我们正在感叹着“菜贱伤农”,菜农成了价格下跌的牺牲品;而另一边,则是“菜贵伤民”,市民并没有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菜价下降。于是,市场上出现了菜农市民“两头诉苦”、流通商却“中间喊冤”的怪现象。

菜价下跌,从菜农到菜贩都说没赚到钱,那钱到底被谁赚了?从田间到餐桌,我们逐一追踪蔬菜的流通过程发现,蔬菜高额的进场费系推高菜价的元凶之一。

中国式的进场费

其实,很多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市场相当便宜,而国内消费者却享受不到这样的价格,这是为什么?据调查发现,进场费――这个中国式的“商业怪胎”成为物价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进场费一方面不断侵占生产商的合理利润,另一方面又大肆盘剥消费者的腰包,它的危害已不容忽视。

比如一袋锅巴,在超市售价3元,经销商告诉记者,这袋锅巴的出厂价只有1块2,经销商运输经销拿走了6毛,超市赚走剩下的1块2。超市除了 “前台毛利”,还通过进场费、返点等各种方式从供货商的手中赚取“后台毛利”。

北京一家经销公司的经理给超市供货已有十年,他向记者解释,表面上看来,超市以2.55元买进锅巴,以3元零售价卖出,似乎只赚了4毛五分钱,但其实,这只是超市的“前台毛利”,还有一部分被称为“后台毛利”的利润,就是超市通过进场费、返点等各种方式从供货商的手中赚钱。各个超市收取的进场费名目繁多,包括开户费、节庆费、新店开张费、老店装修费、新品费、条码费、合同续签费、海报费、堆头费、信息共享费、促销员管理费、咨询费、促销服务费等十几种。

据专业人员测评,有的超市费用达到了40%~45%。也就是说某种产品的进价,超市要加价40%卖给消费者。

记者了解到,超市不仅要收取高额的进场费和高比例的返点费,而且还对经销商规定了销售任务。即便卖场规定的任务完不成,经销商也依然要按销售任务的数额来交费用。

同样道理,我们不难看出从批发市场到超市,蔬菜价格会成倍地上涨,这其中就有高额进场费在作祟。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一种蔬菜进驻超市的话,都会缴纳不菲的进场费,同时,超市还会根据蔬菜的销售总额,按照一定比例提取佣金,也就是扣点。

记者了解到,一般大型超市的进场费都在10万元左右,近两年逐年上升,加上海报费、条码费及其他管理性收费,每年的费用超过20万元。此外,进场超市做销售还有另外一笔费用,就是在超市促销的时候一般超市和厂商都要让出30%的利润。

进场费再加上销售返点,还没上柜台,蔬菜无形中就已背上了沉重的成本负担。在一家超市,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超市菜虽贵,但刨除员工工资、车费赚不了多少。“最少要(比批发价)贵两块钱才有得赚。”这位工作人员说。

降低25%的成本

而超市征收高额进场费的事件被曝光后,一直备受关注。对此,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表示,进场费的问题是中国零售行业、百货行业持续存在的一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合理性,它是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现象。从2006、2007年开始,商务部已经注意到这个现象,并按照市场经济框架,在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零供双方市场行为中做出了努力。

姚坚说:“我们委托商业联合会和连锁经营协会对这项政策进行有关调研,听取行业意见。这项政策关乎零售商和供应商双方行为,也关系到政府以什么视角切入管理市场,我们目前还在征求各方意见,但确实注意到这个现象对于市场价格,特别是对服装、百货等商品市场价格的影响。”

据了解,商务部近日再度发出通知,组织开展蔬菜“卖难”紧急救助行动,其中规定大白菜、圆白菜、油菜等进入大型批发市场将免收进场费,超市和大型批发市场将设立“卖难”蔬菜专区。

依据通知,商务部将建立救助机制解决蔬菜“卖难”问题,一方面将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大型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积极购销“卖难”蔬菜,尤其是“农超对接”的试点企业要把采购价格维持在合理水平;另一方面将在“农超对接”试点大型连锁超市、“双百市场工程”等财政支持的大型批发市场设立“卖难”蔬菜销售专柜和专区,尤其是大型批发市场要减免“卖难”蔬菜场地费。同时,还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临时收储一批 “卖难”蔬菜。

与此相应,北京市为缓解菜贱伤农,菜贵伤民问题,从4月25日起至5月15日止,对大白菜、圆白菜、芹菜这三个品种免收进场费,此举降低了25%的成本。

北京新发地双桥市场一位分析人员介绍,蔬菜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的餐桌大约要经历5个过程,这5个过程要经历3个中间商环节。中间商的层层加价、流通成本的上升和流通中的损耗都使得蔬菜价格最终到消费者手中没有那么便宜。

针对以上的情况,减少流通环节成了降低菜价的关键。目前市场对滞销的蔬菜品种实施减免进场费,免收卫生费、管理费等相关费用,并减免露天交易车位费,使得蔬菜的成本降低25%左右。

于是,有人士指出,各地在出台直接干预菜价的政策上,应大幅降低蔬菜的进场费,只有真正减少流通环节的费用,让菜贩子赚到他们应该赚的钱,蔬菜流通的环节才能活起来。

只减免,难救命

流通成本高的确是个大问题。蔬菜从田间地头走到市民餐桌上,一道道“打秋风”地清算下来,低廉的菜价就坐上了“过山车”。比如降了个“进场费”,结果竟然是“此举可降低25%的成本” ――背后的隐喻,可谓尽在不言中。可问题是,现在降“进场费”就救得了蔬菜的命吗?

有分析人士指出,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对此轮“蔬菜之殇”有个大致的认识。今年蔬菜命途多舛,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今春气候反常,前段时间南方偏冷北方温润,结果各地蔬菜同时上市,市场出现饱和;二是市场经济的盲目性使然,去年卖得好的菜,今年就有农民大量追种;三是散户农民在蔬菜批发环节缺乏议价能力,价格一路跌入谷底就成为必然。

一句话,蔬菜行情如此惨烈,根源在于缺乏统一、高效的信息引导系统―― 蔬菜种植面积、年产量,农民、经销商,甚至职能部门均无从知晓,农民种菜只能 “跟着感觉走”。

“进场费”的盘剥,只是行政顽疾,市场失控才是菜贱伤农的根本――我们的蔬菜统计信息基本上只看到价格,比如昨日今日蔬菜卖什么价,但这个价格对生产基本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价格出来的时候,蔬菜早就入市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看看美国的做法:比如这个月初,美国农业部农产品数据统计委员会公布了最新一期的春季蔬菜种植面积与产量展望报告,这份报告覆盖约20个主要的蔬菜和水果品种,包括卷心菜、西红柿等的种植面积、单产和产量的预测数字。

这样的信息每年公布五次,任何人均可通过其官方网站免费获得上述报告。有如此完备的统一信息系统,农户种植安排就比较能“随行就市”。

显然,只是降“进场费”救不了蔬菜的命,问题的关键还是“农业产业化”的古老命题――类似蔬菜种植信息预警等如果能成为农业常态,蔬菜价格何以因供求关系而一头雾水?(编辑/王薇)

链接

商务部:提速“农超对接”关注蔬菜流通公益性

“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在平抑菜价后,解决“卖难”成了新的问题。针对蔬菜“卖难”问题,商务部一个月来连续下发通知,采取“蔬菜卖难紧急救助行动”,要求各地采取多项措施维护蔬菜市场稳定。

据商务部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把推进“农超对接”作为当前重大工作任务,力争“十二五”期间大中型城市生鲜农产品经超市销售比重翻一番,达到30%。

据了解,下一步,商务部还将与税务部门加强协作,加大农产品增值税抵扣政策落实力度,研究采取核定扣除农产品进项税等办法,落实抵扣政策。

此外,就备受诟病的蔬菜流通环节问题,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近日在例行新闻会上回应称,“要进一步注重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流通的公益性特点”,“进一步加强对于蔬菜销售终端、蔬菜批发这些具有公益性场所的政府投入。”

姚坚表示,前一阶段部分品种出现的“卖菜难”问题是由多重原因复合而形成的,既包括天气原因造成的部分产品的集中上市,也包括种植面积由于2010年价格很高而持续扩大、产量大幅增加,也同时存在部分品种供过于求和部分品种短缺并存的现象。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在流通环节成本的提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姚坚说。

姚坚表示,今后应更加关注如何进一步加强蔬菜流通、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批发市场、城市零售终端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增加它的公益性,进一步对零售企业在城市销售给予便利。(编辑/王薇)

上一篇:新媒介快速发展背景下女性杂志传播策略研究 下一篇: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