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供需问题思考

时间:2022-10-06 01:44:39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供需问题思考

【摘要】我国的人口基数大,而且农村人口规模较大,另外人口老龄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因此建立合适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本课题主要针对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供需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需问题的合理意见,以此有助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新型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 供需问题

从我国与2009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已经促进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供需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对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供需问题提供积极的方法论,以此为我国的农村人民提供积极的养老保障。

一、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供需存在的问题

(一)较低的制度保障水平

我国由2009年开始实行新农保,而且基础养老金的提供已经对农民积极参保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从代替率角度来说,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十分有限,而且与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相比,是十分低的,因此这种制度保障所起的效果不太明显。

(二)较小的覆盖面,共济性较差

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统筹单元都是县。而通过研究,县域内存在的有限的分散的养老风险。由于县域内存在着相同的人口结构,人口年龄结构、经济收入以及老龄化现象、家庭结构等都比较相似,这就造成保险系统中不具备良好的互补性与共济性,在社会风险的分散方面存在着较弱的能力,造成农保制度共济性差的现象。

(三)缺乏制度上的可持续性

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要交纳十几年到几十年的费用,而且在这以后才能拿到相应的养老金,这就需要养老制度的积极保证,才能使公众的参保热情持续增强。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人们的财产安全,使人们消除内心的疑虑;而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文件主要是在部门规章方面,而且其法律效力不高,养老统一标准性仍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这也是受到我国国情的影响。

(四)不规范的操作

《社会保险法》中对新农保中的实施原则与模式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原则在宏观上进行了规定,但是具体操作方法还相对比较欠缺。因此,这也说明了我国存在着不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法规,所以对适应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法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从而在法律的保障下,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积极解决,从而促进广大农民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与维护。

二、解决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需问题的合理举措

(一)覆盖面的积极扩大

要想维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理、有秩序的发展,需要进行覆盖面的扩大,满足大数法则,应该促进新农保制度的积极推广。因为首先新的农保制度克服了老农保制度的缺陷;其次,政府对新农保实施、建设与完善等工作具有高度的重视,并且要求全面覆盖新农保,并且还要给予政策与资金方面的双重支持;再有,当前我国农村人民对保险有了较强的意识;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能够为新农村医保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除此以外,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也使得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最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也使得农村人口数进行不断的减少,这些都决定了要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积的扩大。

(二)对享受待遇的初始年龄进行逐步提高

当前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已经呈现出老龄化现象,而且发达国家为了预防老龄化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就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对退休年龄的提高等。针对我国的退休年龄比较低,尤其是对于女性的退休年龄更加严重,受到我国农村生活水平不高的现状,对退休年龄的提高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通过较低的费用来负担较高的养老金待遇,我国要实现享受到养老金待遇的先统一到60岁,远期要达到65岁。

(三)建立统一的制度模式

首先,应该设置统一的社会保障号码给每位参保人员,使统一的电子信息系统建立起来,能够便于参保对象的查询、支付与缴费工作;其次,对统筹层次的提高,并且实行一定的省级统筹。能够照顾到区域间的差异性;再有,实行“统账结合”,将个人账户与城保规模保持相同,还要积极吸取城保的经验。另外,应该合理选择缴费基数的参照物,可以将所在省市在岗职工的平度以及新农保关系等进行统一,将享受待遇的年龄与享受全额养老金均工资为参照,对各方面的负担进行考虑。最后,要对救济方法、基金投资制的条件进行统一,有助于实现全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三、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具有积极的保障作用。作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将一种长效供给机制合理建立起来,并且使社会养老保障效果充分发挥出来,使农村居民能够积极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障的成果。当前我国的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也要积极考虑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人们提供和谐、有保障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苑梅.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刘迪平.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长效供给研究[D].苏州大学,2010.

上一篇:再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下一篇: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