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06 01:24:58

浅谈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培养掌握学习方法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实践行人才,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向。本文以艺术创新的视角,对艺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艺术 创新能力 学生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身处这个时代中的人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可以说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方式的选择至为重要,对于学习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1世纪同时又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根本,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通过合适的艺术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去探索、去创造、去创新艺术内容,以此表达出自己情绪和思维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根本手段。让学生们从小就喜爱艺术,就能够运用绚丽的画笔描绘艺术,用美妙的声音表达艺术,用优美的动作体现艺术,在生活中增添艺术能力,是我们始终都在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情感学习等,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学习方式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之间有许多内在的联系,很多部分是互相融合、相互渗透的,这就给学生和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能够让学生可以更加直接、更加深入地认识艺术、学习艺术、了解艺术、感悟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实施个性化的艺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一、民主和谐的个性化艺术学习环境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需要面向的是每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实施艺术教育过程中就要充分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以及学习环境,最大程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体验、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一个自由并且宽松的环境,对学生们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针对艺术教育,在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允许学生中思想差异性的存在,给学生一个更加平等和自由的宽松环境,以此体现个性化的学习以及学生的多样化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想方设法地创设轻松并且愉快的心理环境,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核心。运用各种形式的方法给学生以心理上的鼓励和肯定,将学生当作好朋友,用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的探索的热情也会变的更加高涨,相应的创新的欲望会更强,而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变得生机勃勃。在教学过程中,要尽最大努力使学生们感受到到学习中的快乐、学习中的享受,而不是将学习看做是无味的、枯燥的。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下,学生在安静、轻松的状态中,往往能够使内心调整到最佳的学习和创造状态。尤其是在艺术教学中,更应当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充分关注,应当花费更多的时间走到学生中间去,成为她们的好伙伴、好朋友。运用激励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们去大胆创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形成相互信赖的友好关系,那么学生就能够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更有利于学生在和谐、平等的交流中自然低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智慧火花。

二、提高学生的开放和想象能力

传统的艺术学习往往将课堂当作唯一的教学阵地。由于课时量少,而且内容局限性强,和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浩瀚无边的艺术知识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开放式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开发式教学打破了师生之间的时空界限。在课堂中老师指导多渠道的艺术学习,学生可以将在课外所摄取的艺术信息更多地反馈到课堂中,师生能够共享这些资源,互相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校园网络的健全建立,给学习艺术提供了更新的学习平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欣赏艺术作品,对作品的色彩、意境、创作灵感进行分析,为学生开拓想象的事业探索求美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比如,在美术教材第二册中《可爱的春天》这一主题教学过程中,可以和学生共同走出教室,在校园的角落中去扑捉春天,可以运用分组合作的方式选择剪纸、绘画等艺术方法把春天的美丽、春天的热烈、春天的活泼更好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自然的、艺术的情感等够得到个性化的表达。由此可见,开放的意识、因地置宜的方法能够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交流性的学习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时,在艺术的个性化学习中,老师有意识地融入“创造性”理念,增加一些相关的创造性内容和形式,并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实际训练,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创造性”特点。合适的艺术作品、恰如其分的引导,往往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教出来的,只能够培养和启发。而个性化的学习就提供了这样的空间。富有立意的设计、敢于质疑的精神、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实践都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优势教育观认为:每个人都有发展向上的优势,并具有表现于扩张这种优势的欲望和需要。“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这种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针对音乐或美术作品,发表个人意见。同一幅作品,给予学生的感受也许是不同的。教师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只有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的调动起来,勇于质疑,并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进步和创新,这才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例如,在讲述希施金的作品《橡树》时,可以请学生描绘他们对这幅作品的感受,有的学生说这幅作品不仅很真实,而且树林中似乎还弥漫着野花的芳香和枯叶的气味。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个性化的艺术学习让我们懂得关注学生,让学生拥有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广阔空间,把思维的空间、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挖掘和扑捉闪光点。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把他们放入创新的天际自由的翱翔、驰骋。

参考文献:

[1]嵇红梅.刍议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吉林教育,2010,(2).

[2]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3]胡友峰.论审美经验中的“距离”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4).

上一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探索 下一篇:对多媒体技术在中专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