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06 11:34:06

【摘要】我国“留守儿童”从“问题儿童”进去我们的视野,近些年也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学者对于“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问题表现、原因等已经展开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并对此提出一些政策和社会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城市化 家庭

一、研究背景

1、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人口流动,这大批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村中活跃的劳动力。人口流动的理论支持主要有两种:一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的经济学理论指出了人口流动原因,认为比较利益差异的存在促使了社会劳动者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二是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资本论,国内或国际迁移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其目的在于获得更好的人力资本配置收益。

2、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制”发展模式。长期的城乡户籍制度安排使得公民权利实现“属地化”特征,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利缺乏制度保障。义务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权利是以地方户籍身份为凭证的,在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背景下,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义务教育管理制度已经捉襟见肘。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表现及其现状

国内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上官子木发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问题。至2013年,据全国妇联当年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学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1、家庭教育。虽然从法律意义上,留守儿童拥有完整的家庭,但是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生活在临时的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中,即拆分型家庭模式。2010 年以来,根据大量的调查表明,家庭关爱不全或破碎、家庭功能的弱化或者缺失等,都会严重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业教育。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还属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单一,导致学习较差。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得出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偏高,其中与母亲一起留守的孩子,教育机会才得到改善。另外女童教育机会明显低于男孩。段成荣则把教育分成了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经过在重庆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度滞后、超龄就学现象突出。

3、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有一定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他们不同程度地形成焦虑紧张、自卑内向、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偏执、躯体化等方面有问题的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4、安全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前者是指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自身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后者主要指由于心理扭曲造成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伤害他人的现象。实质上后者也是一种自我伤害。

5、思想道德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采取“ 物质( 金钱) + 放任”的方式来补偿,从而导致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 拜金主义”等思想。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有效监管,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恶语伤人,其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要多。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原因

范方通过对隆回县实证调查指出“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替代导致了家庭环境的恶化;不良的家庭环境引起或诱发了儿童不良人格因素;不良人格因素表现为或导致了儿童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且三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

四、政策建议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干预不仅要进行行为矫治和心理辅导,而且要整合社区、学校、家庭的力量,改善其家庭环境和心理氛围,为“留守儿童”建构有效的支持系统。在农村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可以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在城市重点解决流动儿童的上学贵和上学难的问题;另外广泛推广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功经验,如在学校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增加特色课程。在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城市公办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尽可能地接纳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入学。从学校教育视角要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这种关怀在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表现为:闭锁心扉的打开尊重感、平等感的获得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

[J].上海教育科研,2010(1).

[2]郑磊,吴映雄.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影

响―来自西部农村地区调查的证据[J].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任运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进展与缺失[J].中

国教育学刊,2007(12).

[4]段成荣,吕利丹.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

[5]张文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农村留守

儿童教育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

[6]刘明华,李朝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J].西

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杨菊华,段成荣.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

教育机会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08(1).

[8]李佳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于鄂东

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J].教育探索,2011

(12).

[9]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

[10]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

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6(2).

[11]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

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

上一篇:老何与唐家寨艺术村 下一篇:小学议论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