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浅析

时间:2022-10-06 10:42:00

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浅析

[摘 要] 借用“宋代禅宗大师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谈谈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所谓的“山水”就是指学生在高考文言文复习初始阶段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以及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文言翻译等。学生在完成课本文言知识的整合的基础上,对知识形成了有效的知识迁移,而且必须是正迁移,这样才能做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关键词] 高考;文言文;复习;知识整合;正确迁移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我想借用这一说法,谈谈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先说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学生高考文言文复习的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实所谓的“山水”就是指学生在高考文言文复习初始阶段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以及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文言翻译等。在高考文言文复习初始阶段,学生没有将中学阶段所有的课本文言知识前后对照,梳理整合,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他们只能就题论题,没有办法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形成完整的体系,这就是所谓的复习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举例来说,在《鸿门宴》一文中,“谢”字的用法有以下三种:一是“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其中的“谢”字是谢罪之意;二是“乃令张良留谢”,其中的“谢”字是辞别之意;三是“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其中的“谢”字是道谢之意。对于这样的一词多义,即便是出现在同一篇课文内,如果没有系统的归纳整理,结合具体的语境,学生还是就字论字,不能形成有效的比对,正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学生高考文言文复习的第一阶段,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务必使学生将中学阶段的所有文言知识前后对照,梳理整合,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对所学课本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完成这一阶段的课本文言知识整合之后,就进入到文言文复习的第二阶段,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

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是指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文言复习过程中,虽然在前一阶段完成了课本文言知识的整合,但是未能形成有效的知识迁移,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文言复习过程中,虽然在第二阶段完成了课本文言知识的整合,但是未能形成有效的知识迁移,处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比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函封之”的“函”字是用盒子,是名词作状语;在《伶官传序》一文中,“函梁君臣之首”?的“函”字是装,是名词作动词。学生不能辨明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动词的区别,因此必须使学生明白,判断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的关键是看活用的加点字后面有没有动词,如果有,那么加点字(一般是名词)就是修饰动词的状语,如上文所举“函封之”的加点“函”字后面有动词“封”字,因此可以判定“函”字是名词作状语;而判断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关键也是看活用的加点字后面有没有动词,如果没有,那么加点字(一般是名词)就直接充当动词,如上文所举“函梁君臣之首”?的“函”字后面没有动词,因此可以判定“函”字是名词作动词。

在文言文复习的第三阶段,即“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在完成课本文言知识的整合的基础上,对知识形成了有效的知识迁移。比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是名词作动词,译为“穿白衣戴白帽”。而在课外文言文《南史?卷十五》一文中,“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舆,徐出。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中的“身白服舆”译为“(檀道济)亲自穿白色的衣服乘车”,但在学生的翻译中,因为考虑到檀道济唱了一出“空城计”突围,所以学生虽然知道“白服”是名词作动词,但在翻译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翻译成了“士兵们脱下了白色的衣服”。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是学生基于自身理解,认为既然要唱“空城计”,因而士兵必须脱下了白色的衣服。出错的学生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白服”之前的“身”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亲身”,省略的主语是“檀道

济”,更何况,“白服”之后的“舆”字和“白服”一样,亦是名词作动词,译为“乘车”,在军队中,能乘车的自然不会是士兵,而是将领。综合以上因素,“身白服舆”的只能是檀道济而非士兵,他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有二,其一是迷惑敌人,以利突围;其二是鼓舞士气,稳定军心。正如上文所述,在这一阶段,学生在完成课本文言知识的整合的基础上,对知识形成了有效的知识迁移,而且必须是正迁移,这样才能做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以上三个阶段是笔者对于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的浅薄之见,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同仁不吝指出,以期我的更正和进步。

作者简介:司璋(1980―),男,籍贯河南省新郑市,单位庆阳长庆中学,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课堂教学。

上一篇:医学院校教学督导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明晰写话思路 彰显语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