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节奏练习

时间:2022-10-06 10:02:40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节奏练习

摘 要:“音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则必须要依附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音乐课堂教学要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因为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而节奏却是音乐的核心,可见节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关键词:音乐要素; 节奏训练; 音乐教学

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奥尔夫说过“音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则必须要依附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也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可见节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节奏在音乐中的地位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而节奏却是音乐的核心。比如,《进行曲》开始的“向前!向前!向前!”在音高不变的情况下,仅以节奏的变化就表现出革命军队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听过一些音乐作品的人一般都可以体会到不同的节奏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宽广的节奏会给人宏伟壮丽的感觉;密集的节奏,给人以活泼紧张的感觉;规整的节奏总给人一种庄重、平稳的感觉;自由的节奏却是舒展开阔。节奏的合理运用会使音乐形象和情绪得到加强和完善。音乐作品的节奏也是作品的个性和风格的展现,它能使作品旋律流畅,富有活力。

速度是音乐节奏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样是三拍子,用快速,会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而用慢速,就会获得优雅、闲适的效果。通常快的节奏是比较令人兴奋的,它和我们激烈运动时的心跳、呼吸相对应,而慢的节奏则使人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一股地说,表现激动、兴奋、欢乐、活泼的情绪,是与快速度相配合的;表现阳光明媚、春色满园的大自然风光时则往往和适中的速度相配合,而宏大的颂歌、沉痛的挽歌、深深的回忆等则多与慢速度相配合。我们在欣赏某一作品时,第一时间感受到的就是旋律与节奏,而离开节奏旋律就没有了载体和依托,因此节奏在音乐中是不能忽视的。

二、音乐教学中的节奏

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与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节奏。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当听力发育到一定程度时,他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动,这种动也许是无意识的,没有规则、套路、章法的,但却表明了人与节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是人的本能。因此作为音乐教育的主阵地――音乐课就更应该重视节奏的训练。我们常说把音乐还给音乐课,意思就是说,音乐课教学不能离开音乐基本要素的练习,否则就称不上是一节音乐课。而节奏训练正是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歌曲中总会遇到某个音、某一小节或乐句拖拍、抢拍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进行节奏的练习来突破难点。但遗憾是目前我们的音乐课堂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教师只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重复着难点乐句,让学生完全通过耳朵的听来掌握。因此学生唱第一遍还行,第二遍就开始不自信,第三遍就已经厌烦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唱这个难点乐句了。教师为什么对节奏训练那么避讳呢?原因有二:其一,节奏训练需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如各种音符及其时值。但是由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学龄段音乐知识的不衔接,能掌握基本知识的同学少之又少,导致了节奏训练在一堂课中用时较多;其二,节奏训练时课堂纪律很难掌控,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孩子活泼爱动,老师的一遍示范学生可能会N遍自由的重复,原本是节奏训练却变成学生出洋相的舞台,使课堂陷入混乱。

三、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方法

1.基础知识的学习。尽量将枯燥的知识童趣化,比如先从最简单的音符开始,把时值关系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或让学生动一动,拍拍手、走走步。以学习音符为例:四分音符――黑黑的脑袋,没有尾巴的小蝌蚪,我们就拍一下手或走一步;从四分音符再逐渐向二分音符、全音符过渡,随着学生节奏练习的增加,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也会有所提高,以后再根据学生接受程度,结合教材提供的练习逐渐增加难度。

2.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以一种声势和节奏型进行练习,然后将三组合起来为歌曲伴奏,便成了三个声部的节奏音乐了。

第一组跺脚: × × × ×

第二组拍腿:0 × ×0 × ×

第三组拍手:××× ×××× ×

3.节奏接龙。在练习同一条节奏时,不要总是采取一种方式,要不断变换练习方式才能避免学生机械、不主动记忆的弊端,从而避免枯燥和乏味。例如,分学习小组进行;男女生组比赛;各组选派代表比赛,谁打错或卡住算输,将一个节奏型或一条节奏放在接龙的游戏中就变成了数遍,而效果远比单纯的练习数遍要强很多。在这样的竞赛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才更加集中,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持久,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4.诵读歌词。对节奏工整的歌曲,朗读起来也别有一番味道,此时优美的语言与有节奏的朗读相得益彰,即能使节奏练习变的充满乐趣,又使朗读更富有感染力,对理解歌词记忆歌词也大有帮助。总之能使歌曲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形态。

5.节奏变奏练习。同一首歌曲可用不同的节奏分别说,也可用不同的节奏同时说。各种不同的节奏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苏教版7年级上册中的歌曲《我们一起来》,节奏欢快,可试用不同的节奏型为之伴奏,更加体现歌曲的欢快情绪,学生也在这样的氛围中被感染了。

1、拍手 × ×× ×

2、拍手加敲桌 × ×× ×

3、跺脚 × ×× 0× ×× 0

除此之外,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利用打击乐器或身边的发声物品,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节奏,游戏中的节奏;鼓励学生从聆听――想象到自己创作一条节奏。

这些节奏练习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自参与活动,而且在玩、说、唱、动、奏的过程中去感知节奏,体验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不是沉闷地、一味地坐着伴奏,机械地奏乐,而是能充分激发儿童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节奏训练要深入到音乐作品中,不能脱离“音乐”,不能“单打独斗”,要结合音乐其他要素,调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去感受音乐的情感起伏,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对节奏的感知,理解能力,要增强他们的创作和表现能力。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的生命,在音乐中的价值和地位无可取代。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对音乐课中节奏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李重光.《基本乐理通用教材》.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06

[2] 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

[3] 李妲娜, 修海林.《奥尔夫音乐思想与实践》. 上海教育出 版.2011,09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5-20

上一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体验学习的思考 下一篇:浅议讲解示范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