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06 08:23:16

【前言】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问题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旧城改造,老旧居民区改造是利民的好事,不可避免。近现代建筑也不必要全都保留,必然是筛选其中优秀者进行保护。保护对象应当包括反映一定时期城市建设历史与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的建筑物与构筑物。以及重要的名人故居和曾经作为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建筑...

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问题研究

摘 要:近年来旧城改造、房地产建设、乡镇的新建在我国各地兴起,实际的城乡规划管理中,由于认识的不足、法规的不完善等原因对优秀近现代建筑物的保护及再利用的监督力度不够,部分建筑已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本文分析优秀近现代建筑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保护的原则和方法,以期加强对近现代建筑的保护。

关键词: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

1 近现代建筑的范畴和保护近现代建筑的重要性

中国近现代建筑所属的时间段原则上是按照通史划分的。按照这种划分方法近现代建筑就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20世纪末建造的建筑。但是作为建筑历史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上溯更早的源头也不是没有意义,不过一般来说还是将近代建筑的范畴界限定为在1840~1949年间建造的建筑。在现代建筑的概念上,则以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分水岭,指1949~20世纪末建造的建筑。

1.2 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对象

旧城改造,老旧居民区改造是利民的好事,不可避免。近现代建筑也不必要全都保留,必然是筛选其中优秀者进行保护。保护对象应当包括反映一定时期城市建设历史与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的建筑物与构筑物。以及重要的名人故居和曾经作为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建筑。例如老舍故居,欧阳予倩故居都属于名人故居,故居建筑主要是作为文化载体,其建筑的艺术成就不一定很高。而北大“红楼”(国家文物局)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则属于作为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建筑。一般来说这两者公众一般比较熟悉,常常是评定文物等级和单位保护的重点,所以保护的情况普遍比较好。而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的建筑物与构筑物这一概念比较模糊,难以圈定,公众了解则较少。这类建筑则需要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和确定。如梁思成先生在这一时期设计建造的建筑就是这一类的代表。这类建筑的保护情况没有前两者好,一般都没有文物和保护等级。在北京就有许多不为大众知晓但很有艺术特色的建筑生存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这些建筑不但类似于危房而且处在随时可能被拆除改建的状态下。

1.2 研究和保护近现代建筑的重要性

在中国建筑史中关于中国近现代建筑的研究与介绍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它的存在似乎总被拥有更加悠久历史的中国古建筑的辉煌所掩盖,公众对于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了解重视不足反过来又制约了近现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事实上研究和保护这一时期的建筑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应给与公正的评价。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是中国建筑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过渡和逐渐成长的时期,对于建筑现代化的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一个学习西方先进建筑思想与技术的过程,是中西文化碰撞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建筑走向现代建筑的尝试。

在这一时期里中国近现代建筑从对待先进西方建筑的方式逐渐从移植、吸收,走到了融合的境地,也可以说是从照搬、模仿到借鉴与结合中国特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漫长的岁月中,不但建筑类型、建筑设计方式、建筑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连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设备甚至城市建设与规划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革命,这一革命使整个中国建筑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要想反思我国的建筑如何从传统的建筑形式演变成现代的建筑形式,寻找新的建筑设计之路,都应该对这一时期的建筑演变有所了解。如果近现代建筑都被拆毁破坏,想要再来了解就为时已晚。

此外,具有时代意义的优秀建筑作品建成,为城市面貌的改善起到了重大作用,它们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包含了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史实的无字之书,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象征,反映了一个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的水平。近现代这一时期因距今不远,保留下的特色建筑在数量上也比较多,很多建筑是以成完整街区、整体村落的形式保留下来的。这样的风貌区对城市建筑风貌的影响比孤立的古建筑还要大。保护好这一时期的优秀建筑对于保存城市历史文脉,反映社会发展历史,营造城市的独特意象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近现代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

2.1 人为破坏问题

在现代城市中大面积旧城改造使近现代建筑面临极大地人为破坏问题。即使在传统建筑保护情况较好的北京,由于对这一时期建筑价值认识的不足和立法的滞后,许多有价值的建筑已被拆毁。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现存的有保留价值的近现代建筑较少。崇文区,宣武区改造幅度较大,很多建筑没有保留。东城和西城的情况较好,但仍不能完全保留下历史的遗产。在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许多由民国特色的这一时期优秀建筑也已被拆毁或面临拆毁问题。在广州福建等南方地区除了城市改造对城区优秀近现代建筑的破坏外,一些风貌村落也面临危机。如不加强保护力度,旧城乡区域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将会成片消失。整个城市的文脉将会断裂,城市的独有特色也会被淡化

即使没有被完全拆毁,一些优秀近现代建筑在周边环境的改造中也会部分受到人为破坏。如棉花胡同马氏大门上部的石雕部分就不知为何不翼而飞了,虽然大门的下半部保留了下来,但其最具艺术价值的部分却已经消失。还有一些居住建筑被居民部分拆毁改建或是被随意种植的庭院植物攀爬覆盖,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2.2 自身老化问题

这一时期的建筑很多都使用了砖石结构,主体结构尚完整,但受风化等自然原因,存在材料变形、地基下沉、屋面漏雨等问题。还有一部分这一时期的建筑采用了木构架,或是在楼梯楼板及一些重要的装饰部位采用了木质材料。这些地方就比较脆弱,要马上采取专业的防腐保护措施,有些地方还应进行必要的修葺。如朝内大街81号西楼则是很有特色的西式建筑,外墙石质部分保留完整,但他的楼梯楼板部分都是木制的。因为闲置,如今已腐朽到不能承受普通人的负重,如果不尽快重新修葺,整个内部结构都会坍塌。北京的一些民居上的木雕装饰很有艺术价值,但由于缺少防腐处理,居住于期内的居民也无法进行专业的保护。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这些历史遗产就将不复存在。同时建筑外部的爬墙植物也应进行修剪,使其不要完全遮盖了建筑外观并对建筑产生破坏。

2.3 移居移建和改建问题

有时为了保护重要建筑和风貌区需要搬迁住户。这种搬迁有些时候是必要的,但一般情况下移走居民空置房屋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古语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建筑在有人居住使用的情况下反而不易腐坏,闲置建筑的破败有时更胜于居住者的破坏。在广东周边的一些这一时期的风貌村就处于无居民居住的状态,建筑缺乏日常维护而腐坏的现象就十分明显。

对于确实无法原地保护的建筑移往异地重建也是一种保护方式,而有些建筑只能保留外观,内部结构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建才能比较有效地利用和保护。移建和改建对近现代建筑保护来说都是可行的,但一定要由专门人员介入,听取专家意见,不要草率进行。

3 近现代建筑保护的设想与建议

3.1 立法保护

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的一个重难点集中在大面积旧城改造区域。如不加强保护力度,这一区域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将会成片消失。整个城市的文脉将会断裂,城市的独有特色也会被淡化。为了避免这种破坏要把优秀近现代建筑纳入文物保护范畴。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现代建筑应由各级人民政府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保护要求和环境控制要求。

立法保护十分重要也十分见效。在北京给予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等级后,一些建筑不再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在南京,进入保护名录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公示后将受到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条例》保护。这些建筑有多处曾被列入拆迁对象,而立法以后这些建筑也终于从挖掘机下被抢救下来。

另外,各地的地方法规还出现了与国家立法相矛盾的地方,国家法律已经制定了文物和历史建筑两大层次的保护制度,地方的近现代建筑保护就应该与时俱进,全面和上位法对接。

3.2 明确权属

保护上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权属。在普查中可以看到,保护得比较好的建筑都明确的属于某个单位,并且一直有人在使用。而有所属单位却被闲置的建筑普遍没有被使用着的那些保存状况好。而那些权属不明确,被多人使用或是无主闲置的建筑受到的破坏就比较严重。明确权属的同时还要明确保管的责任,避免私自的拆除和破坏。明确权属也使立法保护能依法执行并能避免混乱的移居改建。

3.3 圈定保护范围

对于已经确定的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必须规定保护范围,在其保护范围内原则上不进行可能对建筑原有风貌构成不利影响的建设活动。而对建筑原貌有恢复和改善作用的建设则可提倡,比如王府井东堂(圣若瑟堂)周边环境的改造就使得教堂更易被公众观赏,并成为游客喜爱的游览休憩区域。在旧城拆改中完全可以将优秀近现代建筑周边无保留价值的建筑物与构筑物拆除,在保护范围内进行绿化景观布置,成为新建城区居民的休闲活动地带。

3.4 加强研究和宣传

近现代建筑是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近现代建筑其建筑结构与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的建筑结构也完全不同,其保护维修技术也具有特殊性。解决这个层面的问题需要相关专业人员的帮助和专项资金的支持,有关部门也应当加强对近现代建筑内涵和保护技术的深入研究。应定期对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由于近现代建筑数量比较多,不但有许多优秀建筑还负担着居住和公众使用的任务,而且也还有许多优秀建筑还没有列入保护范围,所以不能仅仅依靠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必须加大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都能了解近现代建筑所蕴含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加入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的行列。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研究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的意义与价值[J].新建筑论坛,2004:64-65.

[2]王世仁,等.宣南鸿雪图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7.

[3]陈平,王世仁.东华图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4][日]藤森照信,汪坦.近现代建筑总览•北京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上一篇:浅析建筑外墙渗水及其治理 下一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质量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