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时间:2022-10-06 07:54:13

“美丽中国”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摘 要: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体现了我党的高瞻远瞩。“美丽中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但我国环境状况并不客观,需要加强环境意识,采取一系列整顿措施治理环境问题,为此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绿色中国;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一、“美丽中国”的重大内涵

十报告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这给了中国民众无限遐想,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美好目标。通过建设资源环境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战略目标。

“美丽中国”就是绿色中国。当前我们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极大地束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得不到保障,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为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还子孙后代一片绿水青山,我们必须把绿色中国作为“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绿色中国是中国人民对生态社会的需要,是人民追求良好生活环境、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

“美丽中国”是实现新时代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国人民伟大复兴,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生态环境优越的社会主义强国。只有实现了“美丽中国”,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国梦。“美丽中国”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绿色、生态的社会,展示了中国人民对新时代生活环境的渴望。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战胜困难,为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美丽中国”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劫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增强我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和决心,使人民生活在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完成时,环境因素不再威胁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才能成为“美丽中国”。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之路,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我国的环境状况和困难

三十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重心,从而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得到提高,用三十年的时间取得了西方国家二百年所取得的成就,但这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样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环境因素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的发展瓶颈。只有认清当前我国严峻的环境状况,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环境问题。

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导致中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雾霾天气已经成为常态天气状况。北京地区的PM2.5一度达到1000。[2]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重要的河流如黄河、长江、珠江、淮河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大城市淡水资源缺乏,不得不从周边地区调水,我国实行的众多调水工程很好的体现了这点。我国海洋污染也很严重,渤海、辽东湾等重要海湾水质极差。中国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重金属污染区不断增加,土壤污染逐渐严重,由城市延伸到农村,形成错综复杂的环境污染形势。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森林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使得我国森林保护十分苦难。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0万平方公里,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亿元以上。[3]

我国目前面临的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往往只是把能源、资源当作经济发展的手段,未能充分重视资源本身的问题,导致了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的特点。我国的关于环境资源的法律法规还不甚完善,人们对于环境资源的意识还不是很高,这样就使得资源浪费严重。石油、铁矿石需求量大,不得不依靠外来进口。高耗能企业还大量存在,经济转型还未完成。第二,人民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足。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环境却给人民带来了严峻考验。人民环保意识还相对薄弱,对于环境问题漠不关心。我国环境产权制度不明晰,环境税还未征收,环境利益主体不明,监督监管机制不明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严重不足。此外,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中环境指标缺乏,地方政府未能改变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发展观,造成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第三,国土开发格局不合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较快,我国有限的国土空间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在城市建设中,由于规划不合理,绿色空间占地面积较少。农村建设中,农田占有量较大,闲置用地利用率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极度不平衡。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等恶劣环境灾害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造成目前中国环境千疮百孔的局面,面临的环境状况十分严重。

三、“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环境问题的发生,必将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因此,解决环境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点,它要求一系列切实可靠的举措。

(一)加快企业升级转型,淘汰落后产能。高耗能的企业负有环境污染不可推卸的责任。现代企业应该放弃走重工业现代化道路,而转向知识经济、技术经济。企业应加强自身环境意识,做到不污染、不破坏。现代企业应意识到不仅要创造经济效益,还要实现社会环境效益。国家应引导落后企业升级转型,鼓励创新,加强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环境主体责任,完善环境奖惩制度。

(二)加强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大力推进森林、湖泊、荒漠化的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各地区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恶劣天气、地震、泥石流等预警能力。建设生态资源保护区,推进系统管理和规范管理。

(三)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政府环境职能。法律制度是环境防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明确环境法律主体责任,将环境治理落实到具体。我们要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创建并加强公众参与制度。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旨在消除污染,主持正义。地方政府应转变经济发展观,不再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改善干部考核制度,将环境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优化发展理念,提高政府环境治理责任。

(四)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视环境科学学科的发展,每年有关环境科学的科研经费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上采取因地制宜等多种模式,走出一条环境污染少、科技效益高的再利用资源化道路。

(五)完善城乡规划能力,合理规划国土资源。优化国土空间开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构建合理的城乡规划格局和生态保护格局。不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重视社会环境利益的实现。

“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所向往的新生活,我们要团结一心,为建设生态文明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注释:

[1]十报告【R】.北京:2012-11-8

[2]周宏春.“美丽中国”需要蓝天相映【N】.中国经济时报,2013-1-17:(1)

[3]赵树丛.美丽中国不能缺林少绿【J】.求是,2013(7)

上一篇:探讨将室外景观设计融入室内环境设计的理念 下一篇:应用绳索取芯钻井工艺在煤田钻探中的实践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