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视角下的“灭火教育”

时间:2022-10-06 07:40:50

教育传播学视角下的“灭火教育”

【摘要】本文从教育学、传播学和教育传播学角度分析“灭火教育”这一现象,并对教育传播学的本土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灭火教育 教育传播学本土化

以前的小学课本中有一篇关于赖宁灭火的课文。据说已经删除了,理由是孩子太小,不能让他们去灭火,以免受伤,现代教育学也强调老师不能教育孩子作不当冒险。

那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到底应该教育孩子灭火呢还是不灭火呢?这涉及到教育学和传播学。“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呱呱坠地的婴儿,其心理如同一块白板,先天并没有在这块白板上写有任何东西。唯有经历缓慢的经验积累,这块白板才会被刻上知识的痕迹。洛克认为,就心理而言,儿童生来没有任何预先的安排。”,而儿童在一生中,接受最多的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

一、从教育学角度分析

孩子是否应该被教育去灭火的问题,我们来假设一下。假定孩子的行为反应为R。其接受的条件反射的刺激为f,某一事件的发生为E。那我们就可以得到:R=f(E)。设f是对灭火灾的刺激教育。E为火灾事件,那我们根据f的两种可能也将会得到两种R的结果。

1、如果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教育中不断强调:无论是谁,包括孩子,在火灾发生时都有去灭火的责任。孩子在这种信息的反复刺激下,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当火灾真的发生时,一群孩子一往无前,冲在最前头去灭火。最后,由于身体和经验的原因,可能会发生受伤或者死亡的严重后果。

2、如果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中不断强调:火灾等灾难发生的时候,孩子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和经验原因,不要参与灭火。在这种刺激条件的不断反复下,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产生了对火灾时的反应,当火灾真的发生时,孩子们可能不会贸然去灭火。

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

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是传播者,学生是受传者,他们之间发生的是人际传播。从传播内容来看:

假定学生的反馈信息为R,影响其反馈信息的因素有传播内容c(撇开教师的传递方式和受传者的个人的心理因素等其他影响因素),产生的效果为E。这样,我们得到一种关系:R(c)E。

1、教师认为学生应该要灭火。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信息(c)是: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去灭火,要培养责任意识和牺牲精神,这种信息在学生中引起共鸣,由学生作为传播者。又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家长,一传十,十传百,可能有利于在全社会培养责任意识和牺牲精神。

2、教师认为学生不应该灭火。此时的c是:学生是社会将来的财富,基于保护学生,不提倡学生灭火。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印象和人际传播的特点。这一观点同样可能得到学生认可,进而又同样得到社会的认可,但这种情况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在未来社会,大多数人都缺乏责任意识。

三、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

由于“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受众;而教育传播学的对象则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从心理方面而言,儿童和成人有很多不同,例如:儿童注意时间较短,范围较窄,而且浅而不专;儿童的知觉,不如成人的丰富和明晰,时常受到幻想的支配,得不到正确的观念……总之,儿童的心理状态是迅速的在发展,在质与量上都和成人有着显著的差异”,搞清楚教育传播受众的特点,对于传播的内容和效果分析要来得容易多了。

由于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有依赖性和可塑性,传播者即教师、教育工作者和教材编撰者,对传递的信息就有责任“把关”。

1、回到是否要教育孩子灭火的问题上,由于教育传播学是一种双向互动性强的传播过程,其反馈信息快。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们说:我们小孩子不能去灭火。如果学生要发问:为什么不能去灭火?教师作出进一步解释:我们还小,没有灭火技术,缺乏灭火器材,而且我们的体格决定了我们还不能有效地灭火。学生又问:那发生火灾时要怎么办?教师需要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法,比如报火警等。

2、如果教师传递的信息是,我们要灭火。鉴于教育传播的互动性,学生问:那我们受伤了怎么办?教师或许会发现这种信息传递的缺陷,在强调责任意识的同时,告诉学生应对方法。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传播学视角下的教学理念,教育传播学的互动性较大众传播具有很显性的优势,“灭火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一种“灾难教育”,良好的互动可以保障既传递了正确的教育信息与理念,又增强责任意识。

“近几十年,在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以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利用媒体进行教育传播,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验研究”。在我国近年电化教育事业发展很快,许多研究工作者已经开始重视对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对于一门新兴的学科,相关研究依旧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广告表现之地位新议 下一篇:拯救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