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洋股份资产重组绩效研究

时间:2022-10-06 07:25:30

光洋股份资产重组绩效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企业改制重组步伐加快,企业重组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上市公司重组整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去年并购交易规模继续创历史新高。并购重组对A股的影响体现为改善上市公司业绩和提升其估值水平。采用事件研究法对2015年制造业中的光洋股份公司的重组绩效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市场对光洋股份的此次重组行为是认可的,光洋股份购重组后的绩效是上升的。

资产重组光洋股份累计超额收益法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类型不断的进行变化,改革也在进一步的深化,如今我国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下行、消费刺激政策退出等多种因素联合的作用下,企业经济会走进低迷状况。资产重组作为企业重新配置资源的方法之一,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值得关注的事项。而自2015年以来,财政部、税务总局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改制重组。这也将进一步推进企业资产重组的浪潮。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中国企业紧就并购重组总共发生了4665起,并购总金额达到了26488亿元,同比2014年继续上升。上市公司的重组效率正在显著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并购重组市场泡沫化的苗头也开始显现。并非所有并购重组都能对上市公司的绩效发挥正向作用,应警惕以炒作为目的的资产重组。为此,本文以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来研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能否产生规模效应,使得公司市场价值得到提升。

对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研究在近些年来已经被不少国内学者探讨过,但这些研究对象针对的大多是我国上市公司这一个整体而言,而对于某一个行业里单独企业资产重组绩效的研究比较少,而这几年制造业市场处于低谷状态,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常处于50左右,在荣枯线上下徘徊,就2015年下半年来看,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分别为50.0、49.7、 49.8、 49.8、49.6、 49.7,可见制造业近几年行情不容乐观。而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之一,也会面临低迷的市场行情,在这种市场行情下,研究光洋股份资产重组的绩效也显得十分有价值,它的重组结果也会受到整个制造行业的关注,它的这种行为也会给予该行业中其他企业一定的启示。制造业能否在这种低迷的市场环境下通过重组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提高企业的价值。

资产重组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以及重组的方式创新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对于重组方式的研究也是甚多,但从具体的实例来研究公司重组绩效的研究就少很多。Mueller (1980)发现收购方重组后业绩差于同行业。Jesen和 Ruback(1983)对公司接管与兼并对公司财富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接管中被接管方股东的超常收益达30%,收购方股东超常收益则为4%;而兼并中目标方股东的超常收益为20%,收购方股东的通常没有超常收益。Dennis (1988)研究了31起股权转让公告后事件对证券市场影响,看出在公告前一个交易日,股票价格上扬了7.3%,重组公告的前后30天股票价格上升了12.8%,重组有助于公司价值的提高。KlausGugler(2012)等阐述了许多国家近几年的资产重组的效果,大部分公司通过收购都实现了利润的明显增加。国内已有的研究主要有:杨兆廷和王晓雪(2008)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在并购前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购存在严重的短期效应,未能实质性提高并购绩效。郝颖和罗竹凤(2012)发现了具有资产专用性的公司纵向并购行为将为并购双方创造财富的路径与模式。乐琦和蓝海林(2012)发现收购方对被收购方的非正式控制程度对收购方的重组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正式控制程度对其绩效则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余鹏翼和王满四(2014)认为现金支付方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并购双方的文化异质对收购公司的并购绩效影响显著正相关;收购公司的政府关联度与其并购后的短期绩效正相关,与其长期绩效显著负相关;收购公司的公司规模与其并购后的短期绩效显著负相关,与其长期绩效显著正相关。根据以上国内外的研究可见,资产重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尽相同,那么资产重组到底能不能有助于制造业绩效的提高,能不能提升目标企业光洋股份的竞争力,本文运用规范的分析方法、准确的数据来对光洋股份此次重组行为进行研究。

二、光洋股份资产重组案例介绍

1、公司简介

光洋股份1994年成立,原名常州光洋轴承公司,于2011年1月27日改名为常州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光洋股份,2014年1月2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注册资本40899.32万元,属于制造业。自成立以来一直从事汽车精密轴承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主要产品为滚针轴承、滚子轴承、离合器分离轴承与轮毂轴承,产品主要运用于汽车变速器、离合器、重卡车桥和轮毂等重要方面,是主机的重要部件。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汽车生产1209.50万辆,同比增长2.64%,同比增幅下降7个百分点;汽车销售1185.03万辆,同比增长1.43%,同比增幅下降7个百分点。商用车产销量同比下降分别为14.86%和14.41%。乘用车产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6.38%和4.80%。在此行情下,光洋股份在2015年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为29414.72万元,同比下降8.72%;主营业务成本为20,107.67?万元,同比下降?9.81%。利润总额为?3,635.56?万元,同比下降4.98%。

2、重组情况介绍

光洋股份12月8日晚间重组预案,公司拟通过发行股票方式,收购天海同步全体股东合计持有的天海同步100%股权,标的资产交易价格为5.5亿元,同时以每股发行价格17.67元向特定投资者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上海久凯投资中心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1.8亿元配套资金。重组完成后,公司产品结构将延伸至汽车同步器、行星排等变速器换挡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领域。

三、数据的选取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网易财经官网,事件期一般是以事件的宣告日作为中心,向前推个交易日,再向后推个交易日作为事件期。如果把事件宣告日定义为T,那么整个时间期就是宣告日前后各30天,即(T-30,T+30);其次要确定的是清洁期,清洁期就是公司没有发生特殊事件的时期,本文选取宣告日前90天到前30天作为事件的清洁期,即(T-90,T-30)。

四、研究方法

在理性的资本市场上,股票价格能够直观的反映出一个事件对公司的影响。但是如果直接用股票日收益率或平均收益率来衡量一个事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不全面的,因为公司股价不仅仅受公司运营情况的影响,还会受大盘、投资者偏好等情况的影响。因而为了更科学的用股价来评价并购重组后的绩效,就需要剔除这些因素的影响。事件研究法就是通过运用累计超额指标CAR来衡量股价和绩效的变化。这种方法要求计算出一个“反常收益”,也就是当一个公司发生并购重组事件时是否存在反常于平时的收益率,反常收益就等于实际收益与无事件影响时间内正常收益的差,用公式表示出来就是AR=R-E(R),其中表示AR反常收益,R表示事件发生时期的实际收益,E(R)表示在事件发生时期假定没有发生事件的正常收益。其理论框架严谨,具有前瞻性,因而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本文也将采用事件研究法来评价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对资产重组的短期反映,研究事件发生前后样本股票收益率的变化,进而解释特定事件对样本股票价格变化与收益率的影响,主要被用于检验事件发生前后价格变化或价格对披露信息的反应程度。

五、资产重组绩效的分析模型

六、光洋股份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分析

由图2中光洋股份累计超额收益率曲线图可以知道,在事件期(-30,30)内,光洋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累积平均超常收益的最大值为119.26%,最小值为1.40%。这说明光洋股份此次重组从微观上总的说来实现了超常收益,由上图可以看出,事件期内的超额累计收益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从宣告日开始的第1天到第15天,光洋股份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就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之后的几日累计收益率虽然呈现出上下波动的趋势,但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并购重组后的价值为正。这表明此次并购重组使得光洋股份获得了协同效应,这次并购重组使企业价值上升,市场并认可此次并购重组,从长期来看这将会是有利于光洋股份自身发展的。

表1是光洋股份并购重组不同事件期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表,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公告日前一个月,累计超额收益率是24.74%,公告前后一天累计超额收益率是5.07%,而公告后一个月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34.89%,公告日前后一个月累计超额收益率是59.63%。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购前一个月光洋股份受并购重组影响时累计超额收益率是正的,说明光洋股份在并购前一个月绩效是有小幅度的提升的,市场对光洋股份认可的。并购前后一天累积超额收益率呈现出正值说明市场对并购重组是有期待的。并购重组宣告日后一个月,光洋股份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仍然为为正值,并高于宣告日前一个月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说明市场认可光洋股份的并购重组行为。因而通过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光洋股份2015年发生的并购天津天海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次并购重组行为得到市场的认可,并使得光洋股份的绩效上升。

七、本文研究的不足

本文收集的数据量不大,尤其是清洁期的数据,采取的是宣告日前90天到前31天一共60天的数据,并且在这期间光洋股份尤其重大事项的调整曾停牌三个月,这次停牌可能对光洋股份的数据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收集的股价数据不具有连续性。其次,本文仅采用累计超额收益法这一种方法对光洋股份这次重组绩效进行分析,没有用其他方法与该方法经行对比。因此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考察光洋股份更长的时间的公司股价的变化,会得出更细致、更有说服力的结论。参考文献:

[1]JohnD.LeethandJ.Rody.Borg,”Theimpactoftakeoversonshareholder wealthduringthe1920mergerwave”,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 Analysis,June,217-237,2000.

[2]Paul.Halpern, Corporate Acquisitation: a theory of special cases? A review of event studies applied to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Finance,May,297-315,1983.

[3]B.EspenEckbo andKarin S.Thorburn,"Information disclosure,method for paymentandtakeoverpremium-publicandprivatetender offer in France",Journal of FinancEconomics,24,363-403,1989.

[4]吕娜.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动因及其对股价波动的影响[J].投资与合作,2013(10).

[5]杨兆廷,王晓雪.对上市公司并购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22):83-86.

[6]曹树新,王建琼.上市公司变更信息披露及市场有效性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4(71):56-61

[7]郝颖,罗竹凤.《我国上市公司纵向并购的战略动因与经营绩效分析》一书评介[J].经济评论,2012(06):157-158

[8]乐琦,蓝海林.并购后控制与并购后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2(9):224-232.

[9]余鹏翼,王满四.国内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2014(3):64-69.

上一篇:解析中国当代油画的构图特点 下一篇:试论会计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