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审计课程的案例教学

时间:2022-10-06 07:02:55

谈高职审计课程的案例教学

【摘 要】案例教学是审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审计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使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高职;审计;案例教学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审计是一门应用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高职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使学生掌握审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能够胜任审计基础工作的能力。然而,传统的审计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代替学生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将来胜任审计基础工作所需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计案例教学,是由教师通过对审计案例的分析,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对审计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一探讨。

一、审计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审计案例教学方式多样,一般审计教学的安排应与课程体系保持一致,通过教师讲授审计基本知识和组织审计案例讨论,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全面,有序地完成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具体说来,审计课程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是:

收集准备案例布置案例学生思考与课堂讨论教师分析讲评学生总结报告。

1.收集准备案例

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前,应结合教材内容,选好教学案例。选择收集案例时,首先要求案例能反映或有助于学生理解审计基本理论,或者将审计程序与方法以案例的形式反映出来。其次,要求案例能结合实际,反映实际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使所选案例具有真实感,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求案例具有探讨性,让学生思考和探讨的余地,过于简单的案例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布置案例

为使案例教学能顺利实施,教师应提前将案例布置给学生。在布置案例时,教师首先应将案例的有关背景资料作简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所审计项目的特定背景,让学生有做出分析、判断的依据。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复习、预习教科书有关知识内容,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对分析案例所要求的相关知识、资料有较充分的准备,必要时,教师还可以作一些简单的分析、提示,并要求学生准备好讨论发言提纲。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案例课上不知所措,保证学生能积极参与分析、讨论。

3.学生思考与课堂讨论

案例布置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外积极思考,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做好组织与引导工作。为便于讨论,可以将学生进行适当分组,分组可以教师指定,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每个组可以推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可作补充,小组间有不同意见可以辨论。在讨论中,教师还应做好引导工作,对学生错误的理解作适当的分析引导,而不是简单的给出对或不对的判断,或简单地给出答案,要以学生自己思考为主,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4.教师分析讲评

讨论结束,教师应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分析评价,阐明案例的重点、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讨论过程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等,以此来逐步提高讨论的质量,从而达到案例教学的目标与效果。

5.学生总结报告

在课堂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结合课前对案例的分析准备和课堂讨论的情况,把自己对案例的分析进行书面总结。通过书面总结报告,一方面书面报告可以作为教师考核学生的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总结和回顾,同时提高学生书面表达、总结、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这样可以更全面的发挥案例课的作用。

二、审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审计案例教学是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向职业教育中的技能教学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做好审计案例教学,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选择是关键

要搞好案例教学,必须要有合适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应围绕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所以,审计教学案例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工作的实际,源于实践,背景真实,不能主观臆造,脱离实际;必须是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审计实际活动中,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为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深入实践,取得大量实际的资料,或鼓励学生在实习活动中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最终形成教学案例。

要形成本课程系统的案例教学体系,还应综合各类审计案例,编写比较系统成熟、内容丰富的审计案例库,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的作用。

2.教师素质是保障

实施审计课程案例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本专业、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授课技能,而且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熟悉审计实务操作、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经济、审计业务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概括出高质量的审计案例;才能理论结合实际地上好案例课;也才能用自己独到的洞察力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观念。

要提高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必须加强师资培训和实践锻炼。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参加经济、管理、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特别是要求教师深入实践,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使讲授的审计案例课有血有肉,真实生动。

3.学生参与是基础

高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学生应是教学中的主角。 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模式已被相当一部分学生所习惯,当面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时,学生可能会不适应,不愿意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讨论时不愿意发表意见看法,只希望教师能给出最后的标准答案。

要使审计案例课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一定使学生适应这种以他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培养他们对审计案例的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其中。

首先,课前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准备。准备工作包括认真阅读案例,寻找案例中的疑点。由于审计案例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在对审计案例的分析过程中,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以获取相关知识与信息。学生在对案例进行了充分分析,有了自己看法的基础上,应准备好课堂讨论发言提纲。

其次,课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参与讨论。通过讨论发言,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逻辑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在别人的发言中找出合理因素,完善自己的观点。

最后,课后要让学生认真总结,总结自己在案例理解上存在的问题,总结在本次案例课的收获。经过总结,使案例讨论的收获得到巩固。

这样,通过多次积累,就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和教师配合越来越默契,学生对审计案例课的兴趣也会越来越高,教学也就会越来越好。

4.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以引导为原则

要使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引导”为原则。引导应贯彻到案例课的课前准备、课中讨论、课后总结的每个环节中。

在课前准备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查找哪些方面的参考资料,而具体的工作应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在课中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搞标准答案,当讨论出现困难时,做一些启发性的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讨论能顺利进行;讨论结束,进行讲评时,教师除了就讨论情况评价外,还可以将本次案例作适当延伸,引导学生去考虑更深入、广泛的问题;在课后撰写总结报告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对本次案例的真实体会和想法,而不是照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引导学生对问题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英艳.在高职审计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为的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02).

[2]韦钢.浅谈审计案例教学[J].教师,20121,(08).

[3]李慧.审计案例分析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2(10).

上一篇:关于中学生读书习惯、文化常识调查问卷的分析... 下一篇:试论本科生班导师制实施策略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