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教学 提高实效

时间:2022-10-06 05:49:12

突破教学 提高实效

随着新课改推进的日渐深入和规范办学政策的具体落实,广大语文教师在为从题海中解脱而振奋鼓舞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新的教学挑战,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对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选择一个好的突破口。一个好的突破口,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在解读文本时,哪些内容可以作为文章的突破口呢?

一、以文眼为突破口。所谓“文眼”就是文章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即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词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关键句,就可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全文内容。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开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整篇文章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可以说从头到尾作者心情都是颇不宁静的。抓住这句话就可以快速把握作者的情感,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主旨。教授《项脊轩志》抓住“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两个字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探讨作者喜在哪儿,悲又在何处,这样就能使学生迅速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以文中的线索为突破口。教学中可以紧扣文章的行文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我与地坛》时,可以紧扣“地坛”这一线索来发问:我"是不是经常去地坛?“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地坛给了我什么启迪?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一些不必要的细琐的问题,直奔主题,抓住主要矛盾,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以最精彩的章节为突破口。一般而言小说的结构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来安排,课堂教学也往往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来展开,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讲授,学生听课时也就会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而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可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教古典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并未按照一般的情节发展顺序来讲解,而是一开始就直奔小说的高潮——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部分,学生纷纷对打斗场面中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浓厚兴趣,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任务也就可以顺利地完成。

四、以关键问题为突破口。从教学目标出发,精心设置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在教学新诗《错误》时,我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涵咏诗情,感受意象,品味语言。我选取“达达的马蹄声”这六个字组成的意象为突破口,进行了这样设问:达达的马蹄声是什么声?江南女子听到马蹄声会怎样?当她发现是个错误时是什么心理?两次马蹄声在女子听来有没有区别?若干年后马蹄声再次响起,女子会怎样?这一组问题,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始终围绕着学生认识意象的特点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以细节为突破口。“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 文艺理论中早已明确提出这一观点,那么,语文教学何不从细节探讨入手,打开课堂教学的困窘局面,开辟一条通向高效课堂的康庄大道呢?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一些困难:文言字词的教学任务加重,文言句式的讲解繁琐,学习内容难度加大,教师往往一味的赶进度,学生疲于听课应付,被老师牵着走,课堂气氛自然较为沉闷,就常常会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在《淮阴侯列传》教学过程中,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设计了以细节的再现、体验、品味为突破口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 找出文中对韩信神态描写的句子。

(1)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2)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3)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4)韩信……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5)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

2让学生结合课文,紧紧围绕这些句子中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主要人物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分析结果如下:

(1)从韩信的喜怒等诸多情绪变化上可以推知,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且容易流露自己内心想法的人,也可看出他单纯的一面——政治斗争经验不足。

(2)从这些词语先后出现的顺序中可以看出韩信的人生历程:少年落魄——青年得志——中年失意,仿佛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的人生缩影。

(3)(4)中的“大喜”说明韩信虽长于用兵,但对于对手认识不足,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学生的讨论成果十分丰富,不仅超出他们自己原来的想象,也超出笔者的预料。这就是从细节突破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所在——师生都兴趣盎然地动了起来。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把学生的情感需求放在心中,用心分析文本,寻找到最佳的突破口,就能在课堂上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投入到对文本的解读中来,更可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真正受到启迪。这样,就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的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从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上一篇:地理课中的地图 下一篇:超失重临界问题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