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时间:2022-10-06 04:57:19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幼小衔接已是教育部门关注的热点。小学一年级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步入小学教育的起点,而一年级新生在刚进入小学时往往会出现心理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小学新生活不适应情况。由此造成部分孩子学习上产生畏难情绪。怎样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的生活学习态度是我们一年级一线教师值得思索和探究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入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会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以下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管窥之见。

一、上好入学第一课 , 激发孩子的入学兴趣

当孩子向往上学并且产生“我想学”的心理状态时,才能学得好。因此在上开学的第一课《入学教育》时,我抓住时机,将孩子们带出教室,走进校园,让孩子们感受小花园花草树木的美丽和国旗的庄严神圣,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参观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实验室以及校园的周边环境;并带他们走进多媒体教室上了开学的第一课,孩子们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了解小学学习活动,使孩子们从内心产生了上学的愿望。

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开学初我在班级教室的布置上也是精心设计,力求生动活泼,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以“我真棒”为主题设计了以“向日葵”和“仙人掌”为背景的星级少年评比台,并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向孩子们阐述了老师的设计意图和评比方法,此举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班级氛围就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同时在班级的墙面上设计了“快乐成长”板块,那里展示了孩子们精心制作的秋景图和美丽的图画,看到其他孩子墙上的作品,激发了其他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此外,我把“拼音图片”和“笔画部首”的挂图张贴在了教室的后墙上,目的让孩子们时常记起所学内容。在图书角放上了有趣的图画书;教室的窗台摆放整齐的各色花卉为教室的环境美化增光添色。这样的布置让学生一跨进教室,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既整洁又漂亮,此时他们在心里已埋下了喜欢上学的种子。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学生被困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课堂上下来又苦又累,厌学情绪也就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形成后进层面,日积月累,延误了孩子。作为一年级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故事开头,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的故事世界里,脑海里总是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我每次上新课,根据课本的内容或主题图,创设一种情境、自编一段故事,再结合所教授的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导入新课。使孩子们在听、想、说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二)多媒体展示,直观形象,激发学习新知识的情感需求

在现代社会里,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多媒体教学为孩子们创设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课件的展示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有声有色,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渴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仅满足了学生学习的情感需求,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培养思维品质

根据你低年级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们一年级老师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比较”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中体验到了比较的方法,在操作中思维得到了启迪。

(四)游戏活动,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教学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最佳环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开火车”、“夺红旗”、“猜谜”等游戏活动中不仅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可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三、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习

(一)理解关心学生 ,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理解学生就是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经历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他们庆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心是向他们贴近的,使他们理解明白老师的真诚和苦心,在老师对他们的理解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树立信心,增强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关爱每位学生,尊重理解他们的个性要求,尽可能与每位学生交流沟通,增强亲和力,在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上切忌简单急躁,应循序渐进,常抓不懈,自然养成,对学生多些理解与宽容,这对学生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让学生感受“成功”与“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感,产生成就感,继而对学习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学中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评比和竞赛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孩子,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主动学习中去,主动建构学习的能力,使孩子们顺利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不适应期。

幼小衔接工作是做好学生入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只有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出发,扎实做好衔接工作,使孩子们能轻松自如的度过这一重要的转折期。

参考文献:

[1]孙云晓的《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2]蒋长好主编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教育心理学》

上一篇:欣赏,让学生获得向上的源动力 下一篇:石台游记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