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研究,重实践,取实效

时间:2022-10-06 04:48:47

重研究,重实践,取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25-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我觉得小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给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都带来了重要影响。而农村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都比较差,它不仅对学习的本身,而且对学生道德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习惯,是非意识行为,也可以说是不自觉的行为,它是在人的生存,生活实践中经多次重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能有一个好习惯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和行为的一种内部动力因素。尤其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行为习惯的培养关系到一生健康成长。为此,2011年6月,我校申报了《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并扎实开展了实践研究。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实践,通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农村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

1.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首先应从正面教育入手

我紧密结合农村学校每周工作重点,充分利用晨会课和班队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的内容分期出在班级板报上,让同学每天读并要求记下来,每天对照自己的行为表现,培养他们的荣誉感及责任感,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组织纪律性。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还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因此,我又进行了具体的行为习惯的训练。

1.1 首先要求同学按时上学,不迟到,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

1.2 训练学生课前静息,学会认真早读,书本、文具摆放有序,做好课前准备和安静认真做作业良好习惯.并要求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按质按量准时交。

1.3 训练学生上课遵守课堂纪律,发言先举手,不随便插嘴插舌,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学会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要求发言时应注意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

1.4 进行早操、课间操队列的训练。并特别加强路队制安全及课间不乱冲乱跑和不做有危险的游戏的教育。

1.5 进行爱护公共财物,不随便摘采校园里的花草;注意保护公共卫生,不乱扔乱倒垃圾脏水,不随地吐痰,讲究个人卫生。

1.6 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面对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喜欢表现好,成绩较好的学生,喜欢一些学生、冷淡一些学生。我们会认为一些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课堂表现不好,课外行为举止怪异的后进生,对这些后进生的教育效果不佳,反复性大,教师往往教育态度变得急躁,简单粗暴,其结果适得其反,教师失去信心。

3.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是一项重要环节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因此,我经常是对做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并用贴红花的形式展示在黑板报上。对做了错事、犯错误的学生及时批评教育并提出要求,寄予希望。我不光在学校严格要求,还密切与家长联系,进行家访或电话联系,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做到家校两头抓。

4.在实践中评价和拓宽研究途径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这一课题的价值体现了服务于教学,最终还是服务于学生。基于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不能脱离教师、学生实际,因而对教师、学生的现状和需求不能忽视。为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层面实施课题研究过程性评价,定期开展论文、教育案例、经验交流等评选活动,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论总结,让教师把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见解充分显现出来。学生层面上,激励学生争取不断进步。对学生行为习惯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评价,如书写习惯、卫生习惯、自主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等等。让学生对照行为习惯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制订出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并利用周会课根据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进行对照检查,近期目标达到就定出下一个努力目标,没有达到就查找原因继续努力。通过学习和制定近期目标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了具体化,增强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在实施中的问题和思考

5.1 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有的老师学习、工作任务一忙,就忽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很多家长对孩子进行训练,往往根据自己的心情进行,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得不太好也可以放过去。

5.2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还未能同步。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教育、引导和训练的积累。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这要求家庭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体验,不断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让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而有的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差。

6.本课题研究的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重点进行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的建立,解决家庭教育跟不上的问题。"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开展行为规范特色班创建活动,每个班级根据年级的不同,学生的特点,每学期申报特色班级创建,如诚信班、遵纪班、团结友爱班等,每学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强化培养学生某一方面习惯。通过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足够的方法和耐心。我们相信:坚持"科学方法 持之以恒"的培养策略,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学生一定会享受到良好习惯带来的永久福利。

上一篇:培养学生自信 开发学生潜能 下一篇:关于郴州市农村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