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绵带”

时间:2022-10-06 04:13:43

“绿色绵带”

【摘要】如何走进“低碳城市”,是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在进行城市空间布局时利用“绿色绵带”概念来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绿色绵带”将一个城市主要的生态绿地、公园和公共开敞空间进行串联,构成一个巨型的城市空间结构,这不仅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循环不息的生态和活力能量环,也是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标志性语言。城市“绿色绵带”空间概念,是现代花园城市发展理念的延续,也是应对当前低碳城市发展背景下的一种低冲击开发模式,同时还将是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模式语言。

【关键词】绿色绵带;城市空间;模式语言;低碳城市;低冲击开发

1 背景

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到2010年10月的上海世博会的成功闭幕,“低碳”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如何走进“低碳城市”,是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低冲击开发模式是“低碳”建设的重要手段。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在城市规划编制阶段探索一种符合低碳发展目标体系的建设理念和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从而构建一个良好的城市空间发展框架是走进“低碳城市”关键一步。

那么,什么是低碳化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低碳化城市空间布局模式是指城市空间布局能在合理安排城市各项功能的基础上,以低碳化建设理念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使之能有效地引导低生态足迹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升生物承载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环境。

低碳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实现途径非常多,如采用TOD开发模式构建大众公共交通体系,采用“邻里单元”的居住模式构建以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为主导的低碳生活模式,采用低冲击开发模式构建人与自然共处的公共开敞空间体系等。

本文将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引入“绿色绵带”概念来构建城市空间结构,作为低碳化城市空间布局的一种模式。所谓城市的“绿色绵带”是指将一个城市主要的生态绿地、公园和公共开敞空间进行串联,构成的一个巨型的城市开敞空间结构。这种结构不仅是城市的一个循环不息的生态和活力能量环,还是体现城市空间标志性的一个形象识别要素。

2 “绿色绵带”空间语言的演化历程

“绿色绵带”空间语言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田园城市”建设时期。这时期的建设理念为经典的“田园城市”理论,由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并于莱奇沃思(Letchworth)、韦林(Welwyn)进行了实践。田园城市是把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同乡村的美丽环境结合在一起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该模式的布局特点主要表现在:一城市中心由中央公园及市级大型公共设施构成,二采用环路与放射状林荫道路结合的道路系统,三设置环形绿带,使农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相融合,实现城市与乡村一体化。田园城市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在城市设置连续完整的绿带,将城市与自然环境有机联系起来,城市中心是由公共建筑环抱的中央花园,是宽阔的林荫大道,加上放射状的林间小径,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城市与乡村田园相融的健康环境。

霍华德“田园城市”绿带概念

第二个阶段是“花园新城”建设时期。 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以伦敦“卫星城”建设为开端的一系列新城建设,使“花园新城”建设规划理论得到发展和实践,典型的代表是美国密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新城建设。其布局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是采用建设大面积的公园绿地来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新城中公园占总用地比例20%,公园绿地相互串联形成一个大型的城市线性公园。二是线性公园内有排水渠穿过社区,雨水通过排洪渠汇入湖面,再排放至河流,既可有效地防洪,湖面又可供休闲、娱乐使用。三是新城内建有30公里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网络系统,步行、自行车道沿主要道路和公园绿地设置,城市居民能够由邻里中心绿地沿线性线地游览至城市公园。

凯恩斯新城线性公园

第三个阶段是“生态城市”建设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蓬勃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成为规划的主流思想。在这一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并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规划有两个重要的手段:一是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城市规划,“基底―斑块―廊道”模式作为一个积极有效的空间布局模式;二是在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采用低冲击开发模式,采取各种手段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既强调发展又注重生态保护,作为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典型的代表是波士顿“翡翠项链”空间模式。

波士顿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美称“翡翠项链(Boston emerald necklace)”, 1881始建,长度达到25公里,是世界城市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 “翡翠项链”特点体现在:一是将波士顿的主要公园以及其他的绿地系统串联起来,为城市的所有居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公共娱乐设施, 是公众休闲、集会的场所。二是打造了一个大型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成为城市孤岛中各种野生动物最后的栖息地。三是将美国历史上重要事件的遗址、纪念地连接起来,沿着绿道设定的路径行走就能到达波士顿各个著名景点,这让这条城市绿道成为波士顿历史发展的线索。

波士顿“翡翠项链”

从“田园城市”到“生态城市”,“绿色与活力”是现代城市永恒的发展理念。城市的空间布局强调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利用公园、生态绿地、水域等自然要素来组织城市的其它功能片区,形成城市赖于生存的生态与活动场所是一种重要的布局手段。

3 “绿色绵带”空间语言的实践――合肥高铁站片区规划

3.1 合肥城市空间发展特征

合肥是被国家建设部首批授予“全国园林城市”称号的绿城之一,整体城市生态发展依托城市生态背景和巢湖,形成了以环城林带为依托,道路绿化为纽带,公园游园为重点,社会绿化为主体的点、线、面相结合、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近年来合肥先后开发和建设了政务文化新区和滨湖新区,这两个新区规划的主要特色之一是高绿地率,新区建设非常注重公园、城市绿带的建设,休现了园林城市特征。日前,合肥市即将实施“城市绿肺”工程,规划总面积达4.7万亩的城区森林湿地,将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城市森林湿地自然生态景观区,成为市民休闲观光体验的“天然氧吧”。可见,未来合肥的发展将注重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营造,在城市内部打造网状的绿地和公园系统将逐渐成为合肥市空间发展的特色。

3.2 高铁站片区功能定位

高铁站片区总开发建设用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位于合肥主城与滨湖新区的结合部,是高铁、高速公路、城市主要干道和地铁等交通高度汇聚的城市地段。合肥城区划分八个城市功能区,包括老城商业区、西城科教及政务文化区、南城物流商贸区和四个工业经济开发区以及目前正在建设的以旅游、商务、会展为主导功能的滨湖新区。高铁站片区正好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位置,拥有与城市各功能片区联系最为便利的交通优势。随着高铁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未来高铁片区将是与周边各城市功能区的资源要素交织最为频繁和活跃的地区。因此,高铁站片区未来发展将以高铁经济为带动,以服务于城市各功能组团的资源要素的配置为核心驱动力,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服务体系的先进城市核心区,总部经济、金融商务、区域生产的聚集区和城市商务商贸休闲副中心。高铁站片区将重点打造如下功能区:核心区内打造“一心”即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和“三岛”即商业岛、商务岛、综合服务岛,核心区外打造多个居住组团、行政组团和产业组团。

合肥高铁站片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肥高铁站片区效果图

3.3 高铁站片区空间布局原则

作为一个城市副中心,高铁站片区整体空间品质将着眼于高起点、高目标规划,规划确定了三大设计目标: 一个生态、绿色的城市新中心区,一个能够承载多样化功能、具有魅力和充满活力的公共活动场所,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展示窗口。

高铁站片区的整体空间组织的基本原则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要素:第一,整体空间构架能将各功能区进行串联并形成良好互动;第二,符合片区空间布局特征,有利于塑造片区特色;第三,有利于为城市各项活动提供舒适、宜人的公共场所,创造具有活力的城市开敞空间;第四,与城市绿地、公园、广场结合,具有良好的景观和生态功能。

3.4 高铁站片区空间发展策略

高铁站片区整体空间组织引入“绿色绵带”的概念,通过整合城市绿地、公园、广场和河道水系等要素来形成城市的主要空间骨架,塑造“绿心之城”的独特城市空间形象。空间发展策略主要体现在:

第一,与政务文化新区共同构筑“城市大绿环”结构。合肥政务文化新区位于高铁站片区西部,与规划区相邻,未来随着高铁站片区的发展,两个片区空间结构将逐渐融合于一体。因此,规划将延续政务文化新区的绿地网络,未来将与政务文化新区共同构筑合肥市的“城市大绿环”的结构,从而与西北的大蜀山“森林之心”、东南的“滨湖绿肺”共同形成合肥市的绿化特征。

第二,片区内部构筑“城市绿环”结构。城市绿环,起始于高铁站前北广场,串联高铁站前南广场,骆岗机场城市中央公园、包河区政府公园和望湖区社区公园,并与规划区周边的生态绿地和滨湖绿肺通过绿带进行联系,形成一个规划片区的生态绿心。城市绿环不仅是高铁片区的生态系统核心,还是一个包含了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飞行博物馆、特色商业街等多样化功能的公共活动中心区域,是市民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科学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

3.5 城市绿环的主要功能

3.5.1 城市休闲运动的重要场所

合肥高铁站片区采用“城市绿环”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将高铁站前广场、城市中央公园以及社区公园等主要的公共开敞空间串联在一起,并与城市商业商务活动区、文化娱乐区、居住区等紧密联系,不仅能够为市民户外休闲、游憩活动提供空间,还可为上、下班的人们提供安全、可供选择的通道,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重要场所。

3.5.2 城市生态维持的重要载体

“城市绿环”与城市其它绿地系地相互串联,可作为城市生态斑块之间物种运动、迁移的生物通道和生态廊道,同时也是生物栖息的良好场所,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

3.5.3 城市大型文化娱乐的活动场所

“城市绿环”不仅将景观游赏和生态维持纳入其主体功能中,还将城市大型文化娱乐设施与公共绿地广场等结合,成市市民开展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

3.5.4 形成城市风廊,改善小气候

随着骆岗机场的外迁,在规划区南部将腾挪出相当大的建设用地,规划将机场的部分用地改造为城市中央公园,构成了“城市绿环”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央公园走势沿续了原有跑道轴线方向,顺应城市主导风向,形成城市的绿色风廊,有效地引导城市外部城市空气进入规划区内部。除了骆岗机场城市中央公园外,城市绿环的其它部分也都能起到城市风廊作用,引导空气流动,改善片区小气候,从而有效地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3.5.5 低冲击开发和低碳建设的重要实践地

“城市绿环”可以作为城市各功能区雨水汇集通道,通过设计一系列线性滨水走廊,将雨水汇集到中央公园的内湖进行统一净化和处理,然后用于城市绿化灌溉或者释放入巢湖。线性滨水走廊和内湖不仅能够处理水体,改善了水质,还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为公众创造了接近、使用和享受水体空间的机会。

4 结语

城市空间组织的建构要素繁多,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出以“绿色绵带”作为城市空间的语言,并在合肥高铁站片区规划设计中予以实践。城市“绿色绵带”空间概念,是现代花园城市发展理念的延续,也是应对当前低碳城市发展背景下的一种低冲击开发模式,在当前低碳城市发展背景下,城市“绿色绵带”空间概念将为未来新城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一种城市实践的模式语言。

作者简介

覃红财(1983.11―),男,助理工程师,5年一直从事城市规划及设计行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浅谈光伏与建筑一体化(BIPV)项目设计 下一篇:高邮市旧城改造规划的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