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实验教学应用在数学课中

时间:2022-10-06 03:34:34

谈实验教学应用在数学课中

【摘要】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通过实验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并寻找数学模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枯燥、单调的数学就会变得鲜活起来,同时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能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实验;应用;数学课

Talk about experimental teaching applied math

Qiao Mu-hui

【Abstract】Many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experiments, allowing students to experience life and to find a mathematical model, communication, mathematics and life contact, boring, monotonous mathematics becomes alive, while closer to students with mathematicsthe distance, can greatly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Key words】Experiment; Application; Math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实际上与实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心理学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将能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对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并寻找数学模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枯燥、单调的数学就会变得鲜活起来,同时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能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下面谈此观点:

1.利用折纸和剪纸进行实验教学

折纸和剪纸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新教材在开始学习几何内容时,借助折纸,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空间观念和学习兴趣培养。如:教学平面图形时,用折纸方法引入新课,这样培养动手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点评:学生自己折出的图形,再去认识,既觉得数学有趣,又学到了知识,多边形的概念就自然印在心中。又如:教学正方体展开图形时,师发给学生印制的纸片,让学生自己去围一个正方体。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生1:很快就围出来了,生2:找不到方法。于是学生互帮互助,师巡视指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对正方体的展开图顺利掌握,也培养了空间观念。再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用折纸的方法,使教学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事半功倍,而剪纸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如:教学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与外角和时,利用剪纸,再进行拼图,很容易得出三角形外角的两个性质和外角和。点评:通过剪纸和拼图,既直观又形象,印象深刻。

2.利用制作模型进行实验教学

利用制作模型进行实验教学。如:教学立体几何知识时,引导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想象出立体图形,将模型发给学生,让其观察,体会这些立体图形,获得感性认识。又如:教学“用长方形铁皮做无盖小盒”时,让学生用厚纸代替铁皮,在它的四个角上按要求截去四个小正方形,折成小盒,然后用透明胶粘上即成,这样学生不仅顺利求解,而且还学会如何做无盖小盒。再如:教学三角形三条边关系时,要求:学生用小木条做一个能随意拆卸的三角形,制作形状由自己定。上课时引导学生先将三角形的边分别用a、b、c编号,然后比较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无论怎样进行比较,学生都会既快又准确地得出同样的结论: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利用课件演示功能进行实验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师在课件中先出示学生三次分苹果图:第一次出示4个苹果,然后应用课件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第二次出示2个苹果,然后应用课件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第三次出示1个苹果,然后应用课件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师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演示结果。通过此问题,知道分数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同时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积累了分数的数感,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4.利用亲身体验进行实验教学

目前许多问题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将问题放在现实生活中去亲身体验,会迎刃而解。像①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进行分组体验,各组分工合作,生1:计时,生2:发令,做到人人参与,通过体验多数学生弄懂相遇问题、追及问题。②对逆水(逆风)顺水(顺风)航行问题,把学生带到商场的电梯上去体验,把移动的电梯比作河水,把电梯上的人比作河中行驶的船,这样不必让学生亲自下河去体验,既安全,又容易理解。这样针对某些数学概念,让其在体验中互相探讨和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5.利用模拟实验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习统计、概率方面的知识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需进行繁杂的运算。有时为了说明事件发生的概率,要做一些实验。除了要学生做实验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如:抛硬币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很快就可以知道正反两面出现的概率。这样节约大量时间,让其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同时还可让学生知道科学家在研究时经常要进行模拟实验,而军事演习实际上大多都是模拟演习,这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进行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6.操作中感知,培养语言表达逻揖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过渡阶段,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程序进行的,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其思维。如:教学“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在课前自制2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2个不同形状、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将2个三角形拼成学过的图形,从直观上感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再让学生给两个平行四边形画对角线,师:沿对角钱剪下后得到两个什么样的图形?找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公式的推导,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底×高÷2。点评:学生从操作-感知-认识,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经常训练,能培养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逻揖性。

7.动手操作中做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儿童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离不开直观形象和动手操作。教学实践也证明,动手操作能促进思维的活动,动作的内化。因此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做数学,可以有效地促进认知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参与计算公式的推导,不仅让学生理解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而且能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规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几何图形,请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生:通过操作发现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学过的长方形。师:观察长方形的长、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有什么联系?生1: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生2: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生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过程,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人人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明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得到了和谐发展。

8.使用学具进行实践操作,促进主动学习

数学教学中,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使用学具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l)。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师:请找出规律?学生互动发现:①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3,l)、(2,2)、(l,3);②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就(1,3)、(2,2)、(3,l)。师:两种分法都有道理,给予肯定,由此得到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实践证明,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通过实验方式进行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坚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它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新课标和数学教材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模式 下一篇:浅谈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