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苹果产业发展的要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10-06 02:52:23

山西省苹果产业发展的要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1 山西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据山西省业务部门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全省果园面积达828万亩,果品产量达702.5万吨,其中苹果面积510万亩,产量486.6万吨,分别占全省水果总面积、总产量的61.5%、69.3%。近年来,山西果业收入逐年增加,全省果品总产值174.38亿元,其中苹果收入为125.66亿元,占全省果品总收入的72.06%,尤其是我省的部分地区(如临猗、万荣、平陆、吉县等)苹果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80%以上,果业及相关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在50%以上。

山西省苹果生产主要集中在运城市、临汾市和晋中市,栽培面积约428.95万亩,产量为454.6万吨,分别占全省苹果总面积、总产量的84.1%、93.4%。2011年底,全省30个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面积为403.9万亩,占全省苹果总面积的79.2%,产量为426.8万吨,占全省苹果总产量的91.3%。

2 山西苹果与国内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2.1 苹果整体质量水平不高

山西省生产的苹果由于管理不当,在色泽、果个、果形上距高档优质相差甚远,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更少。展评会上获奖展品是百里挑一。要把展品、样品变为商品,提高优质高档果的比重,还有一段艰巨的道路。

2.2 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

由于前些年果树发展宏观调控不力,农民盲目引种,加之果苗市场品种混乱,造成在非适宜区发展了不少果园,在适宜区栽培了一些不适宜品种。品种结构不合理:一是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目前山西的红富士苹果栽培面积占苹果总面积的50%以上,产量占63%以上;二是品种搭配不合理。长期以来形成了“早熟奇缺、中熟不足,晚熟过剩”的品种结构;三是鲜食与加工比例不合理。发达国家如美国,45%的苹果用于加工,日本的比例为25%,而我国鲜食苹果占总面积的90%以上。

2.3 果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国的山东省80%的果园周边交通十分便利,全是水泥硬化路或柏油路,且都具有灌溉条件,能够满足果树1年中4次关键水分的需求。

而我省水果优势产区多数分布在立地条件差的山地、丘陵地区,经济欠发达,果园基础设施差,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导致果品产量和质量、生产效益不高。

2.4 栽培模式落后

以宽行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苹果栽培制度,既省工、省力、优质、高效,又便于机械化作业,在水果先进生产国如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各国已得到广泛应用。而我省果树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发展时期栽植的,主要采用以乔砧密植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栽培制度,果园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果园管理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果园机械化作业困难,导致果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降低。

2.5 苹果产业化程度较低

国外苹果的产业化处于较高的水平,如日本批发市场与农协、农民结成紧密的一体化联合体,形成以批发为龙头、以农协为纽带、联合众多农户的一条龙体系;而山西的苹果生产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投入不足,经营分散,缺乏组织性,产业化程度低。虽然省内也建立了果农协会,但远未起到应有的作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并未完全形成。

2.6 没有建立起品牌优势,无知名品牌

长期以来,山西省苹果一直没能在全国范围内打响知名度,商标名五花八门,形不成整体优势。一方面果农和苹果产区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来进行品牌设计注册,另一方面在苹果批发销售市场上,少数不法分子盗用他人注册品牌,还有些苹果产地只重视品牌注册登记,不重视创名牌和苹果品牌的宣传工作,加之充斥于各地的假冒苹果品牌,使苹果品牌的推销促销作用大打折扣。此外,许多客商来收购苹果都是自带包装箱,使我省许多地方的苹果品牌不能被市场认可。

2.7 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山西现行的果树技术推广体系,多数市县设在所属的农业委员会,主产区重点市县设果业局或果树技术服务中心,但乡镇、村级的果树技术推广体制不健全。生产一线的乡镇没有技术服务网络,技术推广难度加大;另外,由于技术推广经费的严重缺乏,造成果树技术推广部门手段落后,科技人员不能有效深入乡村开展技术培训,绝大多数单位没有交通工具,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更无从谈起,农村开展技术培训,靠的还是自行车和两条腿,科技人员不仅辛苦,而且效率不高,致使信息服务不及时,技术服务不到位,试验、示范、推广效果大打折扣。这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应用率和到位率,严重制约了苹果产业的发展。

3 对策和建议

3.1 种植方面

3.1.1 调整品种,优化结构 首先,调整早中晚熟的品种比例,进行合理搭配。另外,以目标市场为导向调整我省苹果的种植结构。在调减富士系列的同时,适当增加金帅、嘎拉等优良品种的种植比重。

其次,合理发展高酸苹果的生产。在国际市场上酸度值越高苹果汁价值就越高(据了解酸度每升高1度,每吨浓缩苹果汁的价格即可提高100~150美元),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发展优质高酸苹果,提高加工品种的比率,为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因此,必须积极引导果农调整果品结构,有计划地种植高酸度苹果或通过高枝换头等方式将部分甜苹果改造成专用酸苹果,逐步建设果汁加工专用果种植基地。

3.1.2 加强培训,提升果农素质 在果树生产管理关键时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放映幻灯片、发放果树技术资料、外出参观考察等多种方法,提高果农和果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果业技术入户率和技术应用到位率,大力推广良种良砧苗木、高光效树形、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果园生草、铺反光膜、节水灌溉、树干绑缚诱虫带、悬挂杀虫灯、粘虫板等病虫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全省果树管理水平的上档升级。

3.1.3 建立苹果质量标准及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体系 优质、安全是当今世界果品生产和消费的总趋势。针对目前我省苹果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与国际不能接轨等状况,在分析、研究国际通用标准(如FAO/CAC、HACCP)的基础上,依据我国政策、法规及标准现状,应较为系统地提出一套与国际接轨的适合中国国情和山西省情的标准体系框架。其内容包括:苹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苹果生产或加工技术规程的制订和修订,农药残留检测系统标准的研究、制订与修订。

3.2 产业化方面

3.2.1 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提高果品附加值 从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值构成来看,农产品产值70%以上是通过采后商品化处理和销售环节实现的。我省目前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滞后,若下大力气抓苹果商品化处理,按照不同苹果品种的特点,分别做好清洗、分级、打蜡、贴商标、包装等工作,那么我们不仅有价格优势,还可以提高果品的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果品附加值。

3.2.2 提高苹果产业化水平 首先,引导大型龙头企业之间自发组织、自愿参加,形成行业自律组织、沟通信息、规范行业内的生产经营,联合起来参与国内外市场。

其次,努力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宣传引导,增强联合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生产的产业化水平。针对山西省苹果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经营方式不适合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的现状,应通过协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提高苹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强苹果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提高苹果安全质量,降低市场风险。

3.3 营销方面

3.3.1 加强品牌宣传,搞好果品营销 首先,在品牌打造上一定要形成“拳头”,推出自己统一的品牌,用品牌带动效益,以效益促进品牌发展。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做好广告宣传,使山西“壶口”牌苹果、“嶷山”牌苹果等山西知名品牌以崭新的形象进入千家万户,扩大山西果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

其次,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包装厂认证工作,打造知名品牌。

3.3.2 重视和加强果品批发市场的建设 首先,统一规划,合理设置场点,促进批发市场由数量的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化;集中财力把几个发展较早、基础较好、影响力比较大的果品批发市场做强做大,争取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批发市场,让生产者直接进入市场,为他们提供公平竞争平台。

其次,进一步完善批发市场功能,提高其现代化水平。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电子报价、电子信息、电子统一结算和检测检疫系统,使之适应不断扩大的交易量。

3.4 政府扶持方面

建议政府在政策上,资金上支持果业生产,加强果园基础设施、采后处理装备建设,促进果业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苹果市场情况调查报告 下一篇:创建香蕉标准园,提升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