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特征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07-21 11:35:44

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特征及对策建议

十报告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5%。2013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一核一圈三群”建设,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山西省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

一、全省城镇化发展特点

2012年,山西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327美元,城镇化率达51.26%,从发展规律把握,全省已进入城镇化的加快发展期。

(一)全省城镇化率位次前移,社会人口结构进入新的阶段

2012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851.08万人,城镇人口比上年增长65.77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759.75万人,比上年减少48.22万人。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91.33万人。全省城镇化率超过50%,在全国的位次由去年的17位上升到16位,实现了由乡村型社会为主体向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转变,社会人口结构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区域城镇化过50%的覆盖面扩大,差距缩小

2012年,朔州市进入城镇人口过半的第一梯队,全省城镇人口超过50%的市由上年的4个增加为5个(太原、阳泉、大同、晋城、朔州)。城市人口比重居前三位的是太原市(83.76%)、阳泉市(63.04%)、大同市(57.95%),后三位的为运城市(41.41%)、忻州市(41.43%)、吕梁市(41.61%)。从分市发展情况看,城镇化率比上年增长幅度最大的3个市为朔州市、运城市和长治市,分别比去年增长了2.15、1.90和1.88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排第1位和第11位的差距由2011年的43.84个百分点缩小为42.35个百分点,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全省城镇化整体水平稳步提高。

(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五种城镇发展模式

从发展模式来看,山西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5种城镇发展模式:以上党城镇群、临汾汾河百里新型经济带、沁河小城镇群为典型的“城镇集群发展模式”;以孝义、侯马、怀仁、平鲁等县(市、区)为典型的“大县城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以太原长风文化区、太原南客站片区亦即晋中高校新区为典型的 “新区带动城市发展模式”;以平遥、介休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为典型的“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模式”;以昔阳大寨村、榆次后沟村等为典型的“旅游乡村发展模式”。

二、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山西省经济社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呈现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良好态势。但若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审视,山西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滞后。从山西省城镇化历程来看,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2年,全国城镇化水平为52.57%,山西为51.26%,山西城镇水平不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1个百分点,还低于2011年全国51.27%水平0.01个百分点。与2012年全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5个省份(除直辖市)广东(67.40%)、辽宁(65.65%),浙江(63.2%)、江苏(63.00%)福建(59.60%)相比,分别低了16.14、14.39、11.94、11.74、8.35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与经济发展需更加匹配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2012年,山西省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快期,提升空间巨大。城镇化与工业化(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之比为0.99,比上年上升了0.06,仍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区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三)城市核心带动力有待充分发挥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是为了利用城镇对人口、资本、资源、技术和商品的集中所带来的聚集效益和城镇经济辐射效应来促进经济发展。然而,按公安部的户籍人口数统计,目前山西省只有太原市和大同市这2个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00万,长治、晋城、晋中、运城、忻州、临汾、吕梁7个城市人口规模在50-100万之间,其余13个城市人口规模在50万以下。由于大中城市数量少、发展水平低以及小城镇粗放发展,导致城镇的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发挥不充分。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一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从区域、行业、企业3个层面积极推进两化融合,选择煤炭、电力、焦化、钢铁、煤化工、装备、建材等7个重点行业,按照产业特点,分别开展信息化推进、安全生产、节能降耗、产品研发、工艺优化、现代化管理等工作。二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一方面,通过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对工业进行合理布局,实现工业企业的相对集中,推进工业项目进园区,让更多劳动力在一个地区聚集,产生物流、商贸、住宿、餐饮、娱乐、教育、文化等生产业和生活业,从而推动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以及投资者利益得到切实保护的良好人文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城镇,满足工业化的需要。三是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城乡发展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二)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城镇群

加快推进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发展;加快推进阳泉、忻定原、离柳中3个城镇组群发展;做强太原都市圈,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重点开发区域,成为中部崛起新的增长极,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重点建设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建设以临汾、侯马、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建设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城镇群等。

(三)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加强城镇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大容量运输主通道、综合路网和交通枢纽建设,构建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城市群之间层次分明、网络完善、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无缝衔接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二是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改造建设城镇供水设施和管网,科学规划建设城市排水管网,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力度。加快城市生活垃级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城镇燃气管网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城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以创建宜居城市为目标,通过城市容貌和人居环境专项治理,促进城市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

(四)创新城镇建设及其管理机制

一是加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多种途径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二是完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农民工与城镇产业工人劳动待遇平等化和社会保障全覆盖,农民工子女城市就学与城镇居民子女同等待遇;三是完善土地管理使用制度,探索推广节地发展、错位发展、集约发展利用模式,促进城乡统筹。

(作者单位:山西省经济信息中心)

上一篇:略谈节能施工技术在建筑土建工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建环专业校内基地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