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新闻人应该是很好的文化人

时间:2022-10-06 02:43:24

好的新闻人应该是很好的文化人

两会期间,出席了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与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的一次研讨联谊会,听到一些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就新闻与文化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感触良多,获益匪浅,愿意写下来几多文字,以梳理这段时间的所闻、所思,同时也算完成了对刊物的履职。

就作品看,文化是媒体的灵魂。任何一条新闻,看起来是在传播一个事件,告诉一件事实,其实,也在输出一种文化理念,植入一种文化倾向,影响受众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同样的事件或事实,蕴涵在其中的文化品位不同,受众接受到的文化感染就不同。如果作品输出的是低俗的观念,那么受众就不可能接受到高雅的资讯;如果作品输出的是高雅的理念,那么受众就不可能接受到低俗的侵蚀。“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下水道流出来的只能是污水。”同时,媒体又是文化的翅膀。文化作品的功能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而要实现这种功能,它必须借助媒体的力量,借助新闻的力量,特别是在信息通讯条件高度发达的今天,尤其如此。正是媒体才可以使一个人的文化研究或创新成果,为千百万人所享用;还可以使当代人的文化研究创造成果,为此后的若干代人所享用。“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则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种关系,所以由此就推出下一个论点:新闻人与文化人的关系问题。

新闻作品与文化作品的关系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新闻人与文化人的关系问题。好的新闻人应该是很好的文化人,好的文化人应该具有较好的新闻素质。从近百年的中国新闻史来看,凡是杰出的新闻大家,几乎都首先是杰出的文化大家。从王韬、章太炎、梁启超、张季鸾一直到邹韬奋、范长江、恽逸群等,都是思维敏捷、倚马可待的新闻采写与评论大家,又是学养丰厚、才华横溢的文化名流。仔细推想一下,也是如此这般的道理:一个文字犀利的新闻评论家或一位重量级的深度报道,怎么可能没有足够的文化修炼来支撑呢?

从另一方面看,好的文化人也离不开新闻的培养,也应该有较好的新闻素养。昨日的新闻,就是今天的文化,今天的文化可能成为明日的新闻底色。好的文化人呢?他的相当部分研究资料、研究观点,往往就是从已有的新闻文字中采集的。已有的新闻文字,差不多已经构成了历史的纪录片,没有这种资料,他就难以成为文化人,难以成为文化大家。而且,他的研究过程离不开与新闻人的交往,研究成果也离不开新闻人的采写与新闻媒体的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他自己的努力加上媒体的传播才使他成为人们推崇或认可的文化大家。

由新闻人与文化人的关系,还可以追溯到新闻单位与文化单位的作用问题。一个新闻人成为文化人或更多地具有文化品格,当然首先不能缺少自身锲而不舍的努力,但同时也与一个单位的文化氛围关系密切。历史上的或今天的诸多新闻大家,为什么在文化修炼上也为人称道,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是他所供职的单位和他所赖以成长的环境影响了他,感染了他,使他在新闻业界有很大的造诣:一个好的文化人离不开新闻的滋养,也少不了新闻的素养,而这也需要一个环境的依托和单位的支撑。

特别是作为现代文化人,处在国外与国内、网上与网下、硬件与软件、官方和民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新闻时代,如果没有必要的新闻素养,是否是文化人都成了问题,遑论文化名流或文化大家。由此推问:一个单位在培养新闻人和文化人方面,你应该做些什么?你能够做些什么?

上一篇:不靠谱 第4期 下一篇:像伺候老板一样伺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