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管理,用爱照亮心灵:培养优秀学生

时间:2022-10-06 02:00:49

用制度管理,用爱照亮心灵:培养优秀学生

摘要:作为班主任要有一颗关爱孩子的心,用爱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兴趣,只要做到这一点,孩子的学习才会有进步,就能教育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关键词:爱心 制度管理 班主任 优秀学生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各方面了解,从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心来改变学生成绩的理想观念入手,持之以恒地做好感化每一位学生心灵的工作。

一、教育学生时,要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和爱戴,只有这样,你的工作才会得心应手

其一,要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这是做好一切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教育家爱默森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对于班上成绩较差的个别学生,我常常对他们多一份关注。其二,爱学生首先要懂得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是爱学生的必要前提,了解学生方能深刻理解学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这也是作为老师最基本的要素。在组建班级时,必须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底细如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及特长等,以求最全面地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其三,要学会关心学生。我每天都要和学生谈心,每天都要目睹班级发生的形形的事,既要做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又要做学生进步的引导者。所谓“对待学生要像妈妈一样关心”,妈妈对待孩子是打心里疼爱,从骨子里喜欢,一个老师,有了对待学生如同对待自己子女一样深厚的情感,肩上就会添加一份责任,添加一份压力,这样心里就会产生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学生教育成人,培养成材的远大目标。学生的点滴进步,都会给老师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学生有了缺点,先要以平静的态度,温和的善意地指出。肯定学生的同时,也把创造和进取的思想撒播进了学生的心田。其四,通过爱心教育改变学生的心灵。著名的教育家夏D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班主任,要想转化一名学生,仅靠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去教育学生是无法达到的,因此还得靠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的心灵,因为学生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只有让学生处处感受到你的关心与呵护,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倾听他们的心曲,并及时地客观地分析原因,正确引导,发现闪光点加以鼓励,就会慢慢地拉近与自己的距离,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二、教育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严格与亲密间的距离

1.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关键就是亲合度

原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爱的教育》说过:“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这说明“爱”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好学生的一盏明灯。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师生之间的这种关系,反而没有起到好的效果,渐渐走向反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没有主次之分的关系。有的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投入了所有的心血,一心扑在教育孩子的岗位上,把教书育人的角色放在了首位,但忽略了自己的重要角色,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学生心灵间,久而久之,没有主次之分,得不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了,闹得师生间很冷淡、很尴尬。

第二,把自己看得太高,久而久之就脱离了学生。就是以我为主,不深入了解学生的处境,始终想着我就是你的老师,我就是来管你的,无论如何都要听我的话。结果,疏远了学生,孤立了自己。

第三,没有主见,眼光狭窄。没有自己公平、公正的主见,学生心目中就没有自己的地位。有时,老师不持公平的意见建议,偏爱某些自己心目中“好”学生,疏远了所谓的“差”学生,这样不仅伤害了众多学生的求学欲望,也孤立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而使学生慢慢地疏远老师,渐渐就脱离开来。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些误区呢?

首先,把握好师生间的距离。距离掌握得好就产生美,近中远则疏;远中近则密。应该让学生逐渐认同我们是他们教师身份的朋友,而不是其他什么身份的朋友。这样,学生心里始终有底,始终有个空间尺寸,久而久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具有感染力的。

其次,树立起服务意识。作为班主任,职能本身就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等各个方面。在服务中慢慢实现管理,在管理中更好地服务,做到这一点,我们一定会获得最广泛的认可与尊重。

再次,把阳光撒向每一个角落。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职业道德神圣的准则。只要我们用心做到这点,就一定会赢得所有学生的掌声。我们就把爱心、微笑、鼓励与掌声多留给那些学习不好、纪律差、笨手笨脚的孩子吧,其实这些孩子内心很孤独、很失落、很自卑,与其他孩子比,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同情弱者也会让我们赢得强者的尊重。

2.班级管理――给予一定的自由空间

班级管理,最忌讳的是分工不明,人浮于事。有的老师对班内所有事务无微不至,不留一点盲角,结果,学生就没事干,甚至不买老师的帐。这种老师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字。学生没有了独立的人格和行为自由,他们从心理上游离于集体之外,感觉不到作为集体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所以给学生以信任、以尊重,是教育主体性原则的体现。另外,自由应该是让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3.处理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灵活度

在今天,我们的学生享受着比过去优越的教育资源,但他们的心灵却依然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去学校化倾向,甚至走到了老师和学校的对立面,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整治和征服的观念在有些地方、一些老师的心里根深蒂固,其教育方式方法依然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发展的要求。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爱的关怀;二是家庭教育不妥。对这样的学生,爱是医治他们心理疾病的良药。老师要真诚的面对这些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交给学校、交给家长或推向社会。可见,老师真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

4.评价孩子――要有一定的风度

面对学生的失败,如果我们只看中结果,而漠视了他曾为此付出的努力,那么哪怕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他也会因自卑而裹足不前。请你在学生失败之时对他说:失败是成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失败的越多,你就会离成功越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灵活的方法是管理班级的关键,赏识的目光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

总之,我认为做好班主任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上进心和使命感,还有做好班主任的正确态度,要有宽阔的胸怀,科学的方法,要多一分尊重,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善待每一位学生,欣赏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其实这是所有有责任心的班主任都能做得到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叶尔肯拜.当一名真正的灵魂工程师[J].新疆教育(哈萨克版),2013,(3).

[2]刘金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14,(4):50-51.

[3]赵生光.班主任工作“三部曲”[J].甘肃教育,2014,(4):33.

上一篇: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西部高校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下一篇: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