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开发对泸沽湖摩梭社区的影响与变迁

时间:2022-10-06 12:33:23

论旅游开发对泸沽湖摩梭社区的影响与变迁

摘要:泸沽湖是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摩梭人最多的地区之一,拥有极其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摩梭社区以其独特的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以及社会学家的到访,该地区依托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开发了类型多样的民俗旅游产品。随着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摩梭社区经济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对传统的母系氏族的婚姻制度,是摩梭人的生活习俗,包括服饰的简洁化、居所的现代化、语言的汉化等受到较大影响。在做好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正确看待文化的演替变迁进程。

关键词:摩梭社区;旅游开发;经济结构;人文特征;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处云南与四川交界海拔 2700 米的高原地带的泸沽湖,是约五万摩梭人世代居住的地方。泸沽湖湖水面积 50 平方千米,前些年由于交通不便,该地区几乎没有工业,加之人烟稀少,自然环境得到了完好的保持。泸沽湖的人文景观十分独特而又丰富多彩,包括了以摩梭风情为主体,兼有其他相应民族的民风民俗、原始宗教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遗迹和多种趣闻传说等[1]。在民俗风情中,摩梭人是中国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被人们称之为“东方的女儿国”,这是吸引中外学者和游人最感神秘、最感兴趣的摩梭文化现象之一。摩梭人是宁蒗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元鼎 6 年,迄今已有 2000 多年。从《后汉书》以后的历代汉文史籍中,均有关于“摩梭”的记载[1,2]。在云南摩梭人被划分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而在四川则被归属于蒙古族。摩梭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宁蒗、维西、中甸等县,还有一部分分布于德钦、永胜、剑川、鹤庆和四川省的盐源、木里、盐边等地。

旅游的开发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同时也导致了人文特征变迁。泸沽湖地区旅游发展带来了摩梭文化继承和变迁的双重效应。一方面, 摩梭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前景, 在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的同时,进而衍生为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巩固了该区域文化特质的承袭。另一方面, 旅游开发引进的新观念和新思想, 表现出传统与现代两种经济结构与人文特征等观念的冲突, 反映了异文化载体介入后对摩梭人经济与人文观念变迁所产生的特征。

作为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网络的社区,对其内在的各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增进对当地社会的了解[3]。因此,本文在旅游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增强等时代大背景下,考察了旅游开发对泸沽湖畔摩梭社区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由原来以单纯务农为主要收入转变为务农和参与旅游的多元经济结构;人文特征方面,传统观念由原本神秘的走婚制度与观念发展为结婚体制,母系家庭慢慢向父系家庭倾斜,另外民俗文化中的服饰的简洁化、居所的现代化以及语言的汉化等。

一、泸沽湖摩梭社区旅游业开发概况

泸沽湖地区的摩梭社区的旅游业的开发始于八十年代末期,初期游客较少,主要是极少数散客与考察团。如今,旅游业的收入已经成为当地社区摩梭人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4A级景区的创建,湖心岛、土司府等新景点的建设,以及以银湖岛度假村、游客服务中心、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会、摩梭乐园(摩梭古镇)、摩梭文化演艺中心、民俗文化生态村、阿夏天堂等项目为支撑的女儿国旅游小镇项目的开发,该地区的旅游业蓬勃发展[2]。据统计,该地2010年共接待游客53万人次,实现景区门票收入1.33亿元(表1)。随着影视作品【木府风云】的热播,当地旅游部门把实现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作为2012年旅游发展的目标[4]。旅游业的开发对当地经济收入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当地社区多角度、深层次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调研考证。

表1 年度旅游收入情况统计表(2006-2010年)

年度 接待游客(万人) 门票收入(万元) 总产值(万元)

2006 45 1600 15700

2007 50 1600 17500

2008 48 1200 17000

2009 52 1300 18200

2010 53 1330 18550

二、对摩梭社区经济结构的影响

泸沽湖特有的母系氏族大家庭,至今依然保留了被称为人类活化石的摩梭母系氏族大家庭。在摩梭人社会中,妇女不仅是母系家庭血缘纽带的核心,而且是其家庭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家庭和社会中都享有崇高的地位[5]。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产业已经取代了摩梭人传统的社会经济方式—农林牧渔业,成为摩梭社会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大量外地游客的涌入,现代商业理念与摩梭人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以下分析结合了苏艳[6]的研究结果展开讨论。

(一) 经济收入构成的演变。摩梭人社会传统的经济结构是以出售家禽、家畜等农副产品、下湖捕鱼、江边淘金以及卖麻布等家庭手工产品。在这些传统经济结构中,女性从事的经济活动比男性比重大,同时也具有收入稳定性的特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摩梭人的收入逐渐由农业收入为主向第三产业倾斜,即提供旅游服务。许多摩梭人不再单独从事农业生产,开始为游客服务,如:开设饭店、贩卖旅游商品、充当向导等项目以获得收入。

(二) 经济体制中劳动力格局的变迁。摩梭人社会家庭中的经济由女性主妇来掌管,母系大家庭权力分工的形式是“舅掌礼义母掌财”,家庭的吉庆祭典,较大的交换和买卖,除婚姻爱情外的社会交往,都由舅舅作主,家庭财产的保管使用,生产生活安排,家务、接待宾客以及所有家庭成员吃喝,穿衣的计划和安排,则由母亲作主,这是以男女平等为前提的具体分工。摩梭人认为,整个社会的合理分工必然会使社会安定发展,一个家庭的合理分工必然会促进这个家庭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因此,母系大家庭比之其他民族的家庭利于分工,利于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由于旅游业主要是以家庭接待为主,所以女性的责任是接待,男性辅之。女性在此之外还要完成家中劳务、饲养家禽家畜、田间劳作以及参与社区集中组织的旅游接待活动。男性除了牵马划船之外工作很少承担。旅游业的发展使男性工作量越来越小,因此地位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对摩梭社区人文特征的影响

泸沽湖畔摩梭社区拥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和独特的民俗传承。随着旅游开发在广度与深度的逐渐加强,使得当地社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悄然发生了改变,同时也影响着其人文特征[7,8]。多样的文化特征难以逐一说清,本文主要从婚姻体制与文化的角度,分析旅游开发对人文特征的影响,并试图揭示这些现象的现实意义。

(一)对摩梭社区婚姻体制的影响

旅游开发的实施对摩梭人传统观念,尤其是对传统的母系氏族的婚姻制度影响较大。随着大量外来文化与当地传统观念的碰撞,一些摩梭人的思想也开始发生改变。据樊天相等[9]报道,在旅游开发度较高的村庄,62.5%的摩梭人认为“传统的走婚观念发生了变化”,处于开发度较低和几乎未开发的村庄的58%的摩梭人持此看法,这说明旅游开发程度的增加改变了摩梭人对传统走婚制度的传统观念。旅游活动的开发使得摩梭人的婚姻体制发生了巨大变迁,主要表现为:(1)母系家庭缓缓下降, 父系家庭逐渐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了双系家庭,但仍以母系家庭为主(表2)。(2)走婚对象的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田间劳动与节日活动外,还通过旅游、打工等方式接触。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走婚对象亦扩展到他民族之间。(3)走婚渗入了经济活动成份。旅游使旅游商业成为摩梭人的新产业。由于传统习俗是妇女在家庭中劳作中起主要作用, 因此在旅游活动中, 需要走婚的男性对象要帮助女阿夏摆摊买卖, 搞旅游接待等经营活动,这一现象标志着走婚渗入了经济活动成份。(4)摩梭妇女婚姻观念在发生变化。由于外来游客文化的影响,一些年轻摩梭女性自愿选择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而摒弃传统的走婚与母性家庭。

表 2 泸沽湖地区部分村寨摩梭人家庭类型调查

村寨 总户数 母系家庭 父系家庭 双系家庭

户数 组成% 户数 组成% 户数 组成%

木垮村 105 72 68.57 19 18.10 14 13.33

多舍村 32 15 46.88 8 25 9 28.12

博树村 122 76 62.30 17 13.93 29 23.77

山南村 109 43 39.45 35 32.11 31 28.44

总 计 368 206 55.98 79 21.47 83 22.55

数据引自张利,四川泸沽湖摩梭旅游经济发展与婚姻家庭的承继与变迁[10]。

(二)对摩梭社区文化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使摩梭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包括服饰的简洁化、居所的现代化、语言的汉化等。在传统的摩梭人文化里,13岁的女子要进行“穿裙礼”,男子要进行“穿裤礼”,服饰也有特别显著的民族特色,有粗大的假辫盘于头顶。而今,着装开始汉化或着简约的民族服饰。在以往的摩梭人社区,只有节庆日才会盛装表演节目。随着旅游商业化的深入,摩梭人为了吸引游客,每天都会着盛装举办舞蹈等节目来迎合消费者。还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传统民俗文化,成了目前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这些形式的旅游开发,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刺激旅游消费,但价值规律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旅游文化商品生产的全过程,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失真,文化底蕴不足及文化再现偏颇,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退化、消失等结果。80年代以前,摩梭人主要居住在土木结构或四周围篱笆的木楞房里,极为简陋。改革开放之后,私人建房迅速发展,住房一般主房、上房及畜厩。由于旅游业的兴起收入的增加,许多摩梭人建起了二层、三层的木楼房,样式美观用材考究,但与当地社区的协调感欠妥。语言不仅是识别民族种类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且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 保存和传播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11]。摩梭人虽然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随着旅游的发展、 人口流动的频率加快, 信息迅速流通, 致使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他们接触并学习汉语的机会日益增多, 而对本民族语言却出现了忽视和淡化的态度。

四、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摩梭社区由于旅游开发带来的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 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变化的基本特点之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与并存, 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的总态势。但从文化多元化的角度出发, 多元化强调各民族独特的适应能力。因此,若想合理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只有在作好加强对旅游者的教育,提倡文明旅游;加强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教育,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强调政府部门的监管功能,提高发展旅游的文化意识;加强对旅游规划设计者与经营决策者的教育,提倡合理开发,文明经营;做好大众传媒引导工作,发挥大众传媒传播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图1)。对于民族地区的民俗旅游活动的开发其关键与重要的是, 这种发展变化是来自族内的、自我选择的、自觉自愿的、与时代并进的自然发展, 是摩梭人对外部形势变化的一种适应性选取, 这种选取是自己的行为、努力与创举, 它们仍然保持了内在的生命力, 是自主性、内源性发展, 而非外力强迫所致[10]。

图1 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冲突管理调和模型

五、小结

摩梭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当地社会产生了变化。随着旅游业的推进,男权主义开始抬头,这对摩梭社会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对外来文化的接纳,许多女性外出打工并在外成家,走不出去的男性因此逐渐无处走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最终只能走向结婚,这里的一切都将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而发生变革。文化交融是民族意识与现代社会的交流和碰撞,在做好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正确看待文化的演替进程。因为根据全球化与民俗文化双向影响的原理,民俗文化并非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同时也通过全球化过程使民俗文化走向世界。民俗文化的世界化程度越高,该民俗文化就能获得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宁蒗彝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2]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2006,(4).

[4]宁蒗县2010年统计公报(正式)[EB/OL].

http:///canton_model38/newsview.aspx?id=1245242

[5] 詹承绪,王承权,李近春.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 苏艳.旅游业的发展对泸沽湖畔摩梭人社会的影响[J].旅游文化,2012,(1).

[7]熊晓波,赵景柱,刘昕.旅游开放度对摩梭文化的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5).

[8]徐斌.现代社会对泸沽湖摩梭文化的冲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9]樊天相,孙萍遥,徐纯樨.旅游开发对摩梭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10]张利.四川泸沽湖摩梭旅游经济发展与婚姻家庭的承继与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2008,(2).

[11]陈丽娟.论方言在旅游语言本土化中的地位与作用[J].浙江学刊, 2012,(2).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程希平(1982-),男,安徽人,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讲师,博士,生态旅游方向。

通讯作者:彭维纳(1978-),女,成都人,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讲师,生态旅游规划方向。

上一篇:论台湾学者陈志梧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 下一篇:关于李国武先生梳理“信息哲学”若干反批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