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股债双熊下的“安全闸”

时间:2022-10-05 11:12:22

银行理财产品:股债双熊下的“安全闸”

不久前曝出了多起理财产品巨亏的事件,引起了投资者恐慌。但是曝出巨亏的银行理财产品多数是在2007年至2008年发行的,它们投资于境内外的股票或基金市场,属于风险较高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

其实,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即便有一些理财产品巨亏的案例,但是只要躲开那些投资雷区,选择安全性高的理财产品,同样可以保住自己的财富。

切勿轻视挂钩标的

那些结构性的理财产品,它们的收益与挂钩标的走势密切相关。

银率网资深分析师殷燕敏认为,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通常会给出预期最高收益率和最低收益率,有的产品还会依据挂钩标的表现对应三档收益率。由于很多结构性产品在投资期内挂钩标的表现不符合获得预期最高收益的条件,仅获得预期最低收益率,使得结构性理财产品成为不达标重灾区。

但多数结构性产品是保本类的,有的产品是100%保本,有的是部分保本,例如保障本金的95%或90%。若是100%保证本金的产品,那么到期最差的情况就是零收益,但不会亏损本金。

殷燕敏告诉记者,虽然结构性产品不能获得最高预期收益的概率较低,但是对于追求较高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而言,若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走势有很好的判断,仍然可以考虑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而对于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投资者而言,应回避结构性理财产品。

固定收益类“扛”得住风险

实际上,投资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理财产品抗风险性最高。如果是那些较稳健的投资者,他们可以选择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

在殷燕敏看来,依据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来看,投资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或二者混合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抗风险性”较强。一方面,银行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投资有其先天优势,投资团队的实力较强、经验丰富,银行在设计这类产品时,对风险的控制能力更强;另一方面,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较强,资产变现能力强,资产定价更科学,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测算更加准确。因此相对于其他价格不透明或流动性差的投资标的而言,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风险更为可控,收益测算更科学合理,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概率较低。

统计表明,2013年上半年所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投资于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占比为49.8%,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6%,较上半年发行的所有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低8个BP。

具体从收益率上来说,殷燕敏认为,对于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预期来看,受债券市场走势影响,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短期内有可能走低;从期限类型来看,6个月以内的短期产品仍然会为发行主力。

上一篇:“钱荒”潮退财富保卫战上演 下一篇:白酒投资: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