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校本化教学策略例谈

时间:2022-10-05 10:54:50

美术课堂校本化教学策略例谈

人文课程,通常指那些特别关心人的意义和价值的(换言之,特别具有“人类精神”的)学科和跨学科的探索。所谓“人文学术”或“人文课程”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使课程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并不单纯是指学科领域,关键在于其中的“人文导向”,用我们熟悉的说法,就是“人文精神”。所以,真正的人文课程应当是指那些贯穿人文精神的课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人文课程之一的美术课程,必须在实践中通过合理创设贯穿着人文精神的特定语境,厚实美术探究活动人文底蕴,才可被称为是一门真正的人文课程。但是,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仍有许多一线美术教师存在这样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可以教的吗?

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分析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特定的校本化文化语境的营造,厚实课堂探究活动的人文底蕴。

[案例一]课题:江南行――小桥流水人家

设计理念: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江南是我们的家乡。而生于帆影点点、烟波浩淼、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太湖之滨的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美丽的江南在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所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风物人情、典故、书画作品、散文、诗歌等各类人文信息。

本课旨在通过校本化乡土课程的设计,并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期通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探究后,能初步认识古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的旖旎江南之迷人所在。在活动之后,同学们能产生“江南佳绝处,毕竟在此处”之效。

镜头一:

1.课前让同学们自行去搜集一些有关江南的各类信息资料(书画作品、散文、诗歌、音乐作品、名胜古迹、典故、影视艺术等),每个同学至少一件。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摄影、美术作品图片和文字图片及音乐《姑苏行》、《太湖美》、《桑塔露琪亚》;电脑互联网网络环境。

说明:

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对有关江南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资料的搜集活动,特别是对江南建筑、诗歌、散文、书画、乐曲和摄影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分析、交流、评述和讨论,让学生在宽松的文化语境活动中自主地感受自己熟悉的家乡――江南的秀美。

镜头二:

上课伊始,教师在由电子屏幕出示白居易的《忆江南》及莲花摄影图片背景等营造的文化语a境中,直接导入新课。

然后安排学生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由学生自己主持的自由论坛活动。并让每组到台前交流、展示有特色的作品。

说明:

由《忆江南》这首白居易的极具文学气息的诗句导入新课以及自由论坛的设置,这样的语境创设把握的时机与学生的思维需求同步;讨论题目的提出则使整个论坛环节的语境设计中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决策权,体现了“精、趣、活、疑”,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如此蕴含人文精神的校本探究活动,更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实效。

当然,要想在校本化的教学中真正实现有价值的合作,充分厚实人文底蕴,教师要注意合作交流语境的每一个环节,不论是合作前、合作时还是合作后,都应该进行指导。

镜头三:

采用诗歌配图片的形式进行教师准备的有关江南美术信息欣赏、交流活动;在创作活动的安排上,则首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太湖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创作完毕后进行的评价活动也以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后,让有兴趣的同学对相关信息继续学习。

教学反思:

在这样充满文化语境的课堂中,展示与讲评成为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对学生的构思创意加以肯定,旨在通过讲评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进步。并且,课后对本课适时进行拓展和延伸,可以让学生在浩瀚的有关江南的人文知识中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可爱的家乡――江南美丽的人文底蕴。

[案例二]课题:桂林山水欣赏、写生活动

设计理念:

漓江,从桂林到阳朔的一段水程,宛如一条青罗带,蜿蜒于万点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侧影,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文人为漓江的绮丽风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优美诗文,绘出了诗情画意的美丽画卷。

《桂林山水写生、写意活动》是学习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美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后”的校本实践活动,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支撑下,通过校本化教学策略的尝试:搜集桂林山水的资料交流、展示欣赏评说桂林山水风光图片、诗歌艺海拾贝(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桂林山水风光片剪辑尝试创作介绍我创作的桂林山水作品等充满文化语境的系列探究活动,以美术课程、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人文精神的校本化美术探究学习活动,启发他们关注大自然,表现大自然,并在创作的过程中熟悉祖国的大好河山,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和爱惜保护它们的责任感。

镜头一:

在信息技术基础上,课前小组搜集有关桂林的风光图片、书画作品、诗歌、散文、歌曲等文艺作品和有关桂林的来历、名人名胜的信息。

说明:

课前设置让学生分小组运用多种手段与方式,创设有关桂林山水富含人文气息的各类资料所构成的文化语境,既能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桂林山水的秀美,还能让学生主动关注、了解生活。

镜头二:

1.学生交流、展示搜集结果。

2.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桂林山水风光图片(配诗文),请学生欣赏、评说……

镜头三:

教师接着出示描绘桂林山水的书画作品(电子幻灯),学生欣赏、评说。李可染《漓江胜境图》、徐悲鸿《漓江春雨》、白雪石《山如碧玉簪》、陶一清《漓江晓翠》、孙克纲《漓江晨蔼》等作品,教师的写生范作,以及优秀学生作品。

说明:

描绘桂林山水的书画作品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缩影。利用现代信息教育媒体,展示大量的书画名作所营造的校本化的探究学习的文化语境,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形象,让学生得到了人文艺术的熏陶,并加强了与语文学科的渗透联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多幅学生同龄人亲手制作的描绘桂林山水的美术作品营造的校本化语境,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畏惧心理,产生了你行我也行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致。

镜头四:

1.继续欣赏“桂林风光掠影”视频电影剪辑(配朗诵《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此为灵感源,尝试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创作你心中的桂林(速写、水墨、剪贴、色彩皆可,也可以在网上搜集资料后在WORD或画图软件中编辑处理)。

2.在创作体验的时候,可以独立完成一张作业,也可以轻声交流,两三个人一起合作。

3.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推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准备到班上交流展示。

说明:

桂林山水的秀美和优美的散文阅读等极具人文气息的文化语境,加强了美术学习活动同文学的联系,确实给学生学习带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的小组讨论形式,为秀美的桂林山水作传神写照的校本化探究学习活动的语境营造,体现了协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反思:

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通过校本化的特定的文化语境的营造,《桂林山水写生、写意活动》的教学活动设计改变了以往美术课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对桂林山水、诗歌、散文、书画、乐曲和摄影等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桂林山水文化的秀美。并通过学生自主的艺术创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抒发对桂林山水的情感。

综上所述,担负着人类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重任的美术课程,应巧妙创设合理的校本化美术探究活动文化语境,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环境、自然景观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深入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且将学生喜欢的作业形式――自己选择创作方式引进课堂。这些富含人文精神的校本探究方式,可以引领学生在日常生活、情感体验等领域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徐贲.从人文精神到人文教育(二).blog.省略/xubenblog.

[2] 李伟.论展示空间的语境营造.美术与设计.2005(4).

[3] 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上一篇:参与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新趋向 下一篇:对高中物理教材动能定理部分的一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