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分析

时间:2022-10-19 11:11:01

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分析

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21世纪正以惊人的速度飞跃发展。尽管导致新加坡崛起的因素很多,但是教育的成功却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新加坡逐渐形成一套具有自己文化特征并适应新加坡国情的教育方针和制度。

一、 课程改革呈现灵活性和多元性

1.课程设置更广泛,学校类型更多样

(1)允许学校让学生修读新的普通水准科目及特选单元。根据小学六年级的离校考试(PSLE)的成绩,约10%的优等生接受特别课程教育,约50%接受快捷课程教育,约40%接受普通(学术)课程或普通(工艺)课程教育,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与兴趣而设定的。学生修完四年特别及快捷课程后,可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会考,允许一些中学让学生修读新的会考科目,作为额外的选修科目或替代现有的选修科目。学生也可以从剑桥国际考试的普通水准所列的科目中作选择,例如:经济学、电脑学及戏剧。

(2)小学实行“卓越学校计划”。即为了让学校发展有益于学生的教育强项,塑造各自的特色,注重各类学校全面发展,实施了卓越学校计划。各学校可以向教育部申请高达100,000美元的资金来发展自己学校的专长项目。新加坡卓越学校模式是以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的卓越模式为模板,结合新加坡实际,移植到教育领域的管理与评估模式,给予学校更大的自,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卓越学校不仅具有学术上的优秀表现,还提供了素质教育和整体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会思考、爱学习的国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值得学习与借鉴。

(3)在特定中学和初级学院实施综合课程和双文化课程(华文)。这主要是为了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使课程结构更加灵活。这类课程能提供持续不间断的教育,让中学生无需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会考,也能继续接受高中教育。其中一些综合课程还能提供其他的课程内容和考试形式,例如:国际高中毕业会考。双文化课程(华文)是从中三到高中二年级的四年课程,除了高级华文,学生可修读特选课程的特备科目,例如:中国历史及中国哲学等,培养了一批了解与欣赏双文化的学生。

2.赋予分流制更大的灵活性

(1)在小学方面,EM1及EM2两种源流的课程合并。2005年之前,分流是在学生完成小学四年课程之后进行的,主要是为了安排学生进入适合他们学习进度的三个源流,即约20%的学生进入EM1、70%进入EM2和10%进入EM3。2005年开始,EM1和EM2课程已合二为一。学校为家长提供关于孩子是否适合报读高级母语的专业意见。学校也有权决定是否让EM3学生跟其他班级的学生一起上某些特定科目的课。

(2)在中学方面,普通(学术)课程和普通(工艺)课程的学生可以选修几门程度较高或学习进度较快的科目或转入其他课程就读。此外,2005年,还实行“直通车计划”,即学校让成绩优异的普通(学术)学生免参初级水准考试,直升中五。计划帮助学生在中学阶段腾出更多的自由时间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新加坡灵活的中学课程的具体内容如下表:

3.赋予语言课程更大的灵活性

(1)设置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有效益的母语课程(以华文课程为例)。首先,赋予华文课程更大的灵活性,使教学更能配合学生的能力与需求。从2007年起,分阶段采用新的华文单元模式,小三、小四从08年起采用,小五从09年起采用,小六从2010年采用。所有学生都修读核心单元;导入单元与强化单元是为入学前很少接触华文的学生设的;学校鼓励在华文方面有能力和有兴趣的学生通过学习深广单元以提高华文水平;华文小学离校考试水平的设定以核心单元为依据。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评估方式,强化教学资源。小学低年级将明确地教导学生认字与了解字义的方法;注重听、说和读的技能,更广泛运用歌曲、诗词朗诵等教学策略;从2006年起,实施修订的小学离校考试格式,减少死记硬背,增加联系语境的测试和听、说部分的比重;从2007年起,学生将能在小学离校考试的作文考试中使用便携式中文电子字典。

(2)母语教学的改进。为了应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母语教学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这种教学法使母语的教学进程能配合学生不同的语文背景和语文能力。因此,提供各种母语课程,即基础母语、母语B、普通(学术)课程的母语、母语及高级母语。放宽修读高级母语的条件,允许小学离校考试成绩最优异的10%学生或11%至30%母语考试获得A*等的学生修读。

二、 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广泛性和全面性

新加坡学校非常重视为学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不论是学术或非学术方面,充分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终身受用的生活技能和价值。

1.重视表现性评价,扩大学校自主招生

新加坡以高中水平考试成绩和中学时的表现来评定学生,作为入大学的条件。从2008年起,学校还颁发学校毕业证书,列明学生在学术及非学术方面的表现,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新加坡不断扩大学校的自主招生权。从2005年起,所有开办综合课程的中学、自主学校及自治学校都有更大的自由权,可通过学校的筛选标准招收一定百分比的学生,学校在招生时将学生不同领域的才能考虑进去,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2.扩大课程辅助活动的范围

课程辅助活动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一个鲜明特色,在新加坡的教育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新加坡教育部规定:学校应鼓励小学生参加校园里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和初级学院在校生必须参加至少一项课程辅助活动。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具备坚韧自信、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活动中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大,活动一般分为四大类:体育活动;表演艺术团体;制服团体;协会及学会。学生可以从其中选择一项,也可参加第二项课程辅助活动。学生若想参与学校所没有的课程辅助活动,也可征求校方同意,组织活动,还可以参与社区活动,以培养社会企业的精神及促进与社群的联系。2001年,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了相应的奖励标准,学生各项课外活动中的优良业绩纳入评价体系。每年年底负责老师会根据每个会员在一年里的出勤、获奖情况和在小组里的职位进行总体评估计分,以供升学时使用。从2005年起,新加坡教育部采用软性的评估方法,如教师观察等。

三、 教学上实施“少教多学”计划

1.裁减课程内容,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更大的自主性

在不影响学生为高等教育做好准备的前提下,裁减课程内容。这将让学生可以腾出时间专注于学知识及技能,也为学校课程提供更大的空间,使教师可以灵活地设计与安排校本课程活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2004年强调“我们得少教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成绩固然重要,考试一定要及格,但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在学校里还有许多生活上的事值得我们学习”。从2005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通过缩减课程内容,给予教师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教学设计。消减从小学和中学低年级开始。首先,将中小学学校的课程时间消减10%―20%,消减的内容不会列入小学毕业会考和普通水平测试范围。到2010年,中小学所有科目的内容都将被消减,当然,这是在保证学生能在中等教育结束后的生活学习中做好充分准备以及能够达到国际标准为前提的。到2007年2月,新加坡共成立了29所“少教多学的示范学校”。

2.改革教学法,教学方式上注重指导、理解及批判性思考的技能

1997年,吴作栋总理提出了建设“重思考的学校、爱学习的民族”这一蓝图,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而不是照搬以前那种“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围绕该蓝图提出的新方针,新加坡课堂出现了两种不同模式的批判性教学法,其中已取得“合法”地位的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法。批判性教学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提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这种思想主导下,教师必然会张扬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各方面的潜能。

3.检讨评估方式,减少死记硬背,鼓励独立学习及研究性学习

新加坡的考试制度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其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和调整之中。鼓励实现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如新加坡每位高中学生都必修的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Project Work)。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首先确立选题,然后从各个方面收集信息,进行研究筛选,最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能从各方面教会学生与人合作、团队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 师资培养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增加教师和全职辅导员的数量及人力方面的预算

教育部注重提高师生比例,不仅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师,还将减少小一小二的班级人数。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检讨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同事分享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启发及引导学生学习。从2006年起,为了不给教师增添额外的负担,从每周课程表时间中抽出一小时,供教师用于反省和设计课程以及分享专业经验。另一方面,教育部向学校提供更多的协助人员,到2006年,每所学校都配有一名专门的合作课程执行官来协助教师完成非教学任务。到2007年,每所中学都配备一名专职的咨询顾问,2008年每所小学和初级学院也设立此类顾问。

2.增加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机会

首先,除了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精益求精之外,教师还能学习到发挥创意及创新的技能,并能有效地把这些技能传授给学生。教育部将在四个校区内设立一个“卓越专业培训中心”,让教师相互间分享在专业领域上的心得与经验,促进可持续的教师发展系统的形成。教育部还将和国立教育学院合作,让教师有机会考取更高水平的专业证书,包括学士学位及研究生学位。其次,教师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商业及社区组织的工作实习,包括在本地及海外机构的学习在内。这些教师将会把累积的知识及经验带回课堂,和学生分享讨论,使学生从中受益。

总之,新加坡教育部致力于栽培每一名学生,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兴趣,经过一系列改革,其教育制度更多元化及更具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 Education Booklet[EB/OL].www.moe.gov.sg/education/primary/.2009-05-10.

[2] 黄喜国.新加坡课程发展政策的启示.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2).

[3] 朱默君.体验新加坡――27位留学生眼中的中新教育差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陈曦.“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7).

[5] 赵玉英.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色及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06(4).

上一篇:依托优质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对英语命题者进行专业培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