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预防甲肝

时间:2022-10-05 10:16:02

【摘要】甲肝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它是一种传染性大的疾病。预防甲肝重点在于把好食物这一关。本文将对甲肝的发病机制和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分析其传播的主要原理和途径,最后对如何预防甲肝、如何保护易感人群以及主要的甲肝知识进行阐述。

【关键词】甲型肝炎 疫苗 传播 传染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50-02

甲肝的传染同其他传染病一样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环节:甲肝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病的患者、病原体的携带者以及患病的动物都成为传染源。甲肝病毒的传染源是急性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只要传染源体内的或是排出体外环境的病原体通过传播的途径入侵暴露的人群,就能引起易感者感染和发病。因此,总结出来的制约和影响甲肝病毒传染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在病毒流行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影响,一种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因素。要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只要控制和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几个就可以达到。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甲肝病毒是一种微小的核糖核酸(RNA)病毒,直径25mm-29mm,在外界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00C60分钟及PH值3.0,但在1000C5分钟,氯1ml/l,3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甲醛1:4000 370C72小时均可灭活。 其主要传染源是急性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调查资料表明,阴性的甲肝传染者占了所有甲肝传染源的八成以上,而显性的传染型肝炎只占了约一成。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甲肝传染性是否强与某人有没有甲肝的临床表现没有关系。

甲肝患者潜伏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实验资料表明甲肝病人从粪便中排出HAV的时间不长,以潜夫期末和发病初期排出病毒浓度最高,病后第三周已很少在发病粪便中排检出,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一般呈散发性,但常引起大暴发流行,因其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且从母体中获得抗体后6个月才下降,故甲肝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其潜伏期为2周~6周,平均1个月左右,多数发病呈急性黄疸症,病程2个月~3个月,主要病状,体征为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区胀痛,巩膜皮肤黄染、肝区压痛、肝大,血转氨酶增高、血抗HAV-lgM阳性等。其预后良好,很少转为慢性。

甲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系统。甲肝的感染者通过排泄物污染环境并传播病毒。传染初期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发病前的2周是一个潜伏期,到黄疸出现后2周内事高高危传染期。而此时没有任何症状的患者要实现控制难度太大,传染源控制显然没有可操作性。

但是,传播途径是可以控制的。我国的许多农村的饮水和居住条件都差,为甲肝的传播提供了温床。我国曾经爆发过大规模的流行性肝炎。基本上4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九成都感染过甲肝,并具有了免疫能力。所以在控制饮水和饮食上,我们可以切断甲肝的传播途径。严格管理和改善饮食和饮水卫生制度,将城市的落后饮水设备改善、加强城市卫生环保建设、搞好公共卫生,大力改善农村饮水设施和人居条件,是切断甲肝传播的宏观举措。至于个人的预防,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做起:对确诊病人的病人均应作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要早期发现,早期隔离,一旦发现力求住院,彻底治疗,为此要定期体检,化验肝功能及检测抗HAV――lgM;对于密切接触者,尽量在接触后5天-7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其主要对象是甲肝感染者;餐饮行业人员及饮水管理人员均应每年定期检查,发现病患必须调离上述工作岗位;强调个人饮食卫生餐前、便前、便后洗手,食具消毒,不共用餐具,脸盆,毛巾,勤晒被褥,不饮生、冷水,不食生菜等。预防甲肝,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丽江,预防甲肝,重在把好“病从口入”关[J]疾病,2005(1)

[2]胡晓兰,试论我国现阶段疾病控制工作仍应以预防传染病为重点[J]科技资讯,2007(28)

[3]刘翠香,李莉等,预防传染病不可忽视农村现有卫生状况[J]中国医药卫生,2005(5)

上一篇:妊娠期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宜兴市艾滋病流行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