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两个平台创新教研形式

时间:2022-10-05 10:00:49

夯实两个平台创新教研形式

在发挥各级教研室和学校中心教研组作用的同时,如何整合资源,把握关键,促进均衡,形成特色?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一种以片区互动、城乡联动的新型教研形式进入了研究和实践的视野。

一、夯实片内互动平台,实施以强带弱

为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区域地理位置,以一所样板校为中心,把相对邻近的几所学校划为一个片区。片内互动就是以强带弱,以中心示范校为牵头学校,联合片内学校开展教学研讨。这种活动形式重在片内学校之间真诚互助,重在教师寻求同学科的“知音”,共同合作,相互开放,相互交流,在立足本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片内互动需创新举措求实效,健全机制求发展。

1.抓“三线”管理。片区教研协作组属县市级教研室下的一级教研机构。对片区教研组织需实行“三线”管理:一是以教育局局领导挂片负责的“行政线”,负责片区教研的组织领导、经费保障、考评等,为片区教研提供有力保障;二是以市教研室教研员蹲点负责的“教研线”,负责片区教研活动的规划、统筹、协调,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资讯服务;三是以片区中心校校长为片长、其他各校校长为成员的“组织线”,负责教研活动的组织、实施、总结,为有效挖掘、充分利用片区内各校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2.抓制度保障。建立片区教研协作组制度,明确规定片区教研的组织领导、目的意义、活动策划、过程管理、经费保障等要求。建立相配套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把片区教研协作组、校本教研、教师发展等评价机制结合起来,建立自上而下的由县市教研室评价片区,片区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的评价体系,每年评选先进片区、先进学校、先进个人,把评价片区、学校、教师,作为激活参与片区教研活动的动力,促进片区教研的可持续发展。

3.抓中心校发展。适度下放组织权、管理权、评价权至片区中心校,做到“五优先”,即优先提供学习资料、优先提供学习机会、优先培养教学骨干、优先配备教学设施、优先参与科研成果评奖。给中心校优先发展权,使之成为片内乃至全市教育的窗口和基地,影响、辐射片内各校。

4.抓运行机制。片区教研协作组要本着“交流共研,各创特色”的片区教研理念和“一年一个主题、一片一个特色、一校一个品牌”的工作思路,遵循“问题集中—课例带动—群体研讨—资源共享”的原则,重在发挥校际间的骨干引领作用,开展以“同伴互助”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共性问题研讨,做到“联校教研、区域管理、协作攻关、典型引路、整体联动、区域推进”。每学期最少创造性地开展两次课改沙龙、同课异构、课堂开放周、优质课及教学设计比赛、巡回示教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片内各校教学教研均衡发展。

5.抓活动开展。各学校开学初把本校来自教师和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教材的问题、教法的问题、评价的问题等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汇总到片区教研协作组。片区教研协作组把上报来的问题加以梳理,找出共性的问题,把急需解决和符合片区发展的问题作为研讨的主题,然后组织骨干教师“强强联合”,“会诊”攻关,按计划逐个击破。如“观课会诊”是片内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观察鲜活的课例,加强片内新老教师同学科“知己”的联系,互相学习、研讨、交流、反思、创新,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改革教学方式。

二、夯实城乡联动平台,实现专业引领

城乡联动重在解决农村片区学校的专业引领问题,加强片区间的联系与沟通。尤其是城区几个师资素质相对较高、教研氛围相对浓厚、吸取信息相对较新的片区,需要承担引导片区间加强学习与交流的任务,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片区间联动。农村片区与城区片区“联姻”结对,就是鼓励和引导城乡片区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资源优势,开发农村片区学校的差异资源,形成交叉联动的教研网络,从而达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帮扶片区精心组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受援片区送教下乡,通过上示范课、举办讲座、师徒结对、评课议课、专题研讨、教师互访等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受援片区教师备、讲、辅、改、考、评水平和应用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

2.师徒结对带动。农村片区的教学教研工作需要高水平专业人员的引领带动。可以要求城区学校派骨干教师到各中心校挂职锻炼,进行学科带教。鼓励城区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与农村片区教师结对帮扶,开展以师徒共进为主的教研活动:徒弟定期到师傅所在学校跟班听课,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听徒弟的课,了解不足,有针对性地指导;师徒同上一课,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师傅下乡支教。通过学习、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讲座等一条龙的带教模式,引领农村教师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教研室)■

E-mail:

上一篇:用“主问题”引领古诗词教学 下一篇:以四个“一”改革集体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