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心力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时间:2022-10-05 09:41:03

基于学生心力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思维过程,强化思维训练,发散聚合统一,让全体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才能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造教学;创造思维能力;思维过程;思维训练;发散聚合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33-1

我们认为:创造思维是指凡是发现了自己原来不知道的知识,其思维的过程就是创造思维,即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指导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有新颖性、独特性……均属创造思维范畴。在中学创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重视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在实施中学创造教学中我们发现,思维的结果和思维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关系。结果正确了,往往包含着正确的思维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创造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方法就在于让学生充分显示其思维过程。例如,教师提问时不是问这道题怎样做,而是问看了这道题后,你是怎样想的?若问“怎样做”,还没做出来的同学无法回答,但“怎样想”,人人都可以讲,而且讲出来都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样的提问,所有同学包括差生都会显示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并且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讲解的思维过程加以比较,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过程。创造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中重视思维过程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所有同学都搞清结果的来龙去脉。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比如追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答”;“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思考的步骤”等等。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应扭转只重答案结果,而忽视答题思路的教学观点。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那些简捷巧妙,概括力强,有独到见解的思考方法,应给以肯定和表扬,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思维水平的目的。

二、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在课堂创造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之目的。如可以进行统摄思维训练,即运用已学的知识对一单元或一本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成块,寻找知识块的内在规律。创造学家戈登曾讲过:“创造的机制主要有两条,即把陌生的东西变成熟悉的,把熟悉的东西变成陌生的。”采用多种思维训练途径的主要思路就是让学生把熟悉的变成“陌生”的新知识。如对于教材中有些“散、乱、杂”,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就可以采用“思路引导、立体训练”的方法,利用求异思维的多维性,从给定的信息出发,让学生以新知识进行辐射,产生系统知识。这样,学生不断冲破思维定势,闪烁出创造火花。教师还要经常训练学生找缺点、挑毛病的眼力和从貌似荒谬怪诞的观点中找寻合理因素的能力,鼓励他们敢于大胆尝试;在探究解疑,掌握创造思维方法,学会善于思索并使自己在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强化思考和创新乐趣。此外,在强化学生创造思维训练中教师还要注重以下两点:一是鼓励多思,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做出运用直觉思维的示范,如大胆地假设、猜想和预测,让学生看到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并模仿运用这种方法。其次尽可能多地运用启发式组织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二是鼓励创新,提倡学生的反省思维。反省思维的实质是批判性思维。可以说训练反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的一种良好的策略。学生的创造思维实际上并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训练悟出来的。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予以完善。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学会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

三、发散聚合统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在实施创造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坚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往往要经过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为只有通过发散思维,提出种种设想,然后通过聚合思维,从中挑出好的设想。可见,创造性思维首先表现在发散思维上。因此,在创造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表达出较多的看法。创造教学使学生的发散思维焕发了生机,各种不同的意见受到了鼓励。然而,创造思维不仅要求发散,而且要求聚合。课堂上,教师、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题思维方法,这其中自然有的简捷,有的繁琐;有的独特,有的普通;有的综合,有的单一;也有的明显错误。教师应该深入领悟发散思维的各种可能性,发现发散思维的各种可能性的内在联系、一致性与矛盾,提倡寻找自我思维的片面性和简单化,激发寻找思维的完整性和简捷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当学生打开思维的画卷时,在学生的思维发散后,给以恰当的评价,有所点拨,帮助学生认识到各种方法的长短,和学生一起找到最优方法。也就是说,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后,应通过比较评价,聚敛到最优路线上来。只有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是有效的。教师应对发散思维提出的多种可能性在比较与评价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获得较合理、较理想的一种可能。这一选择乃是思维从发散到聚合的转化契机,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然选择。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工之侨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