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再思考

时间:2022-10-05 08:39:43

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再思考

摘要: 多校区高校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多校区发展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扩大了教育生存的空间,提高了高校竞争的优势,研究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对全面提升高校的整体办学效益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Abstract: The multi-campus university has become a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campus achieve transformation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expand living space of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the multi-campus university school managemen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enhance overall educational benefits of university.

关键词: 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

Key words: college;multi-campus;management model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310-02

0引言

在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人,很多高校开始形成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分析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研究多校区格局下教学管理存在的困难,建立一种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和高效的教学运行体制,是多校区大学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之一。

1多校区高校的含义及起源

1.1 多校区高校的含义多校区高校是指: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区,这样的高校办学方式称之为多校区办学[1]。高校多校区办学既满足了时代、国家、社会的外部需要,又满足了各高校相互竞争的内部需要,日前我国多校区高校办学发展已遍及大江南北,成为普遍现象。

1.2 多校区高校的起源

1.2.1 高校合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国家教育部提出“共建、调整、合作、合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高教体制改革的进程全面启动。“高校合并”成为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成为多校区高校形成的一条主要途径。从1990年至2005年2月,全国高校合并共418校次,涉及高校1056所,占高校总数50%以上[2]。这种为扩大办学空间,提高高校实力,优化区域高教资源,在一定区域内由两所或两所以上独立建制的高校通过优势互补合并重组为一所高校,称合并型多校区高校。例如过去的镇江师专、镇江医学院与江苏理工大学于2001年合并组建成立江苏大学。

1.2.2 高校扩建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另一重大政策是高等教育的“扩招扩限”,特别是“扩招”深刻地改变了高等教育的进程,大幅度扩大了高校在校生规模。扩招在1998年酝酿,1999年正式启动,到2006年高校在校生达25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这些数字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成为世界教育之大国。面对着日趋紧张的办学资源和巨大的高教市场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各高校纷纷征地建立新校区,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要求。这种为扩大办学空间,通过在校外征地建立新校区进而形成的多校区高校,称扩张型多校区高校。例如:江苏科技大学2000年在镇江南徐大道西延段新建的西校区。

2目前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

2.1 分权型管理分权型管理是指校区(或院系)的横向领导,通常表现为:在核心校区的统一管理下,分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相对独立存在。此种模式适用于学科门类较多、统管理困难的综合性大学,俗称强强联合(合并型)的学校[3]。例如: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学院独立存在,与核心校区有各自的整套管理体系,包括上至行政机构,下到实验室等,具有相对独立性,核心校区只是在大政方针上(如学校的发展规划等)给予指导。由于管理跨度小,因而能较好地发挥各校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科研的发展。

2.2 集权型管理分权型管理是指校区(或院系)的纵向领导,其表现为:由核心校区进行统管理,各分校区作其下属学院,由学校统制定发展规划,统筹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学院是中间管理层,负责教学科研和行政组织的基本运作。这种管理模式常出现在优势校与弱势校的重组合并,即俗称以大吃小(重组型)的学校。例如:原镇江冶金学校在并入江苏大学以后,成为了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个系,实行统一管理。其优势是管理职责分明,统筹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有助于知识创新和多(跨)学科研究。

2.3 分权和集权相结合的管理该模式表现为:以分校区作为部分年级学生所在地,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依照核心校区的统部署进行管理。虽然我国多校区大学以“重组合并型”为主,但仍有小少“自我扩展型”学校,将分校区定位为部分年级学生所在地。如江苏科技大学的西校区,在该模式下运行的西校区是在核心校区东校区的直接领导下,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西校区管理委员会,对日常性的事务进行管理,如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其他一切工作如教学的运行、安排及资源利用等均依照核心校区东校区的统部署。该种模式优势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便于管理。

3多校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多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高等院校的三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其中,分权型管理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强化了学院的管理功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权力分散,可能会弱化核心校区的管理。尤其是学校合并重组后,所涉及的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以优势学科为主线的各项办学资源融合等问题将更为棘手;而集权型管理的不足是校区距离较远,信息传递不畅,管理上存在困难,容易造成小协调、配合效率不高的现象;分权和集权相结合的管理,不利的方面是分校区学生构成单一,造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接触较少,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核心校区的文化氛围,学生在选课和各种交流上产生困难。总之,不同高校需要根据各自校情选择符合本校的最佳管理模式。

3.2 办学成本增加,教育资源存在浪费首先,建设成本巨大。这主要指新建校区的高校,从前期征地、规划、设计、建设到后期设备投入,少则几亿、十几亿,多则几十亿元[4]。原因在于:新建校区一般远离城市中心,前期的水、电、暖等基础设施从零开始,投入巨大;同时,又因为国家宏观经济从紧,物价通胀,利率激增等外在因素,都导致建设过程中成本远超预算。后果是,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完成预先规划并陷入财政紧张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快速发展目标的实现。其次,后勤等保障成本增加。其中,包括校区之间的距离造成的交通费用和通讯费用的增加;不同校区重复购置试验器材、设备、图书资料等的费用;校医院、食堂、后勤等机构的重复建设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力成本的重复投入等。

如江苏科技大学本部与张家港校区之间每周要往来多个班次的班车,而班车每往返一趟就需要半天时间,每年仅交通费一项就花费巨大;此外多校区办学同时给教师甚至学生带来了精力上的负担,教师需要在校区间穿梭,为了赶班车,起早贪黑不说,但还容易造成教师的紧张焦虑情绪,遇上恶劣天气,车速受到限制,还要影响到教学的正常秩序。

3.3 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方面存在缺失和断裂一般说来,新建校区离城市中心较远,周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而且进驻的人数少,由此出现校园空空荡荡,教室冷冷清清,图书馆更是无人问津的情形。同时,新建校区建成时间较短,没有历史积累和沉淀,也是缺乏校园文化底蕴的又一原因。而以上因素都致使大学应有的浓厚学习氛围、丰富校园文化与社团风采在新校区都显得很淡漠。此外由于校区定位和布局的不同,校区要么只有低年级学生,要么只有部分院系,这造成了不同专业和高低年级缺乏必要的交流机会。同时合并前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独特的传统和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建成新校区后,原有的校园文化被打破,新的文化尚末形成,这使得许多师生缺乏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对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的再思考

多校区办学存在着隐患的确不是危言耸听,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高校的难以承受之重。在多校区办学没有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突出问题之前,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未来演进的方向:

4.1 分久必合,全校归一解决因校区隔离而造成办学困难的局面,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结束长久的多校区办学,想办法统一学校场地。这对于校区不多且校区间面积差距过大的高校很容易实现。这种做法短期内来看,似乎影响了学校发展的有序性,破坏了学校历史的连续性,甚至给师生的环境适应造成了障碍,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种做法不仅节约了学校的场地及其他教育资源,而且统一了学校赖以存在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高校师生的健康发展及未来办学的高效。2005年,由四个高校合并而成并拥有五个校区的广州大学整体搬迁到同一校区,2003年,沈阳部分高校也通过资产置换等方式实现了整体搬迁,不仅为解决目前的建校问题赢得了资金和空间,而且为学校未来的的发展赢得了完整性和长远性的统一[5]。目前江苏科技大学也正在积极考虑将四个校区整体搬迁至同一校区的计划。

4.2 科学定位校区间的不同功能在维护学校多个校区统一完整的前提下,科学定位各个校区的功能非常关键。任何一所多校区高校都处在相应的地理区域内,为相应的行业服务,培养相应规格、数量的人才以及解决本区域内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因此,多校区高校校区定位必须把“需要”与“可能”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力包括学校规模、学科门类、科研水平、服务水平等,依据学科生态性特点,遵循相关学科交叉设置、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原则,积极谋划分校区的功能。校区功能应按职能进行划分,如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年级划分为高年级校区和低年级校区、本科生校区和研究生校区等。总之,校区定位一定要根据整个高校的办学定位,在对各校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并注重根据经济社会和学校发展状况不断进行调节。

4.3 扩大校区办学自纵观国外多校区大学发展比较典型和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多校区大学没有统一固定的管理模式,但实行“集中决策、分权实施”的管理思路颇为普遍,使得多校区大学的各个校区享有比较大的自[6]。我国高等学校在继续保持统一领导、加强协调的基础上,应该由过去强调的“五个统一”转变为“两统一分”的管理思路,即由“统一领导、统一机构、统一制度、统一财务、统一规划”转变为“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区管理”,在保证相对统一的前提下,将管理的权力下放到各分校区,赋予其更大的办学自、学科发展权等,保持各校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构建更加充满活力的多校区大学管理机制,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学校的总体目标。

5结论

我国高校在摸索多校区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多校区高校经过十几载的运作发展,可以说已由早先的“探索期”进入了发展阶段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只有正视问题、分析矛盾才能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多校区高校的管理工作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佳,张超.多校区高校校区管理模式再探[J].宜春学院学报,2009(4):183-184.

[2]黄钰.对我国多校区高校管理中存在基本问题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8(6):83-84.

[3]陈爽,朱嵩.多校区格局下教学管理的困难和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263-264.

[4]郑祥华,马树颜.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08(6):28-29.

[5]董璇,李玉美.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弊端及对策探析[J].读与写杂志,2009(11):100-101.

[6]刘华东,张婕.多校区办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等,2008(10):61-63.

上一篇: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 下一篇:陶思庄至草舍集输流程清蜡除垢工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