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建设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25 10:40:32

高校新校区建设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高校掀起新校区建设的热潮,但是在建设规划设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指出高校新校区建设规划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高校新校区 校区建设 规划设计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所以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扩大规模,以满足社会需求。对于高校规划要按照高校发展的规律和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将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要登高望远,认清形势;要做到100年不落后,以适应时代要求。做好建设规划是寻求高校理性建设之路。下面我就怎样做好这项工作,提出几点看法。

一、注重特色和文化内涵

要打造高校特色,高校领导者就要深刻了解发展状况,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优势,同时要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高校规划的经验和建筑风格,但绝不能盲目模仿和照搬而忽视自身特点、布局和结构。目前不少高校建筑风格雷同,特色越来越少,甚至连原来的特色也被破坏,这是很不应该的。

二、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建筑美学的统一

高校是求学治学的场所,校园内的建筑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为师生生活学习服务的,因而新校区的建设规划首先必须满足教学、学习、科研、实习、生活等功能的需要。在单体建筑的设计方面首先要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如图书馆的设计在空间布局上要充分考虑藏书和借阅的便利,考虑基础学科和专业资料的协调,学生学习参考和教师科学研究的协调,书库位置与阅览室的协调布置,以及一些无障碍设施的布置。又如教学楼的设计,要考虑有足够的教室数量且教室的面积要合适,既能满足大型公修课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小班学生自修的需要,还要紧跟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其次,在校园整体规划中,功能分区要合理,注重以人为本,动静分区,疏密得当,如生活区和教学区分离,娱乐区与实验区分离,避免出现运动场与图书馆紧邻、浴池与教学楼紧靠、学生公寓和教学楼仅靠繁华道路等情况。在校园道路设计上要坚持干道、辅道配合,硬化、美化结合的原则,主干道尽量选择直路、大路,减少弯路、转角,校园小品景观可适当铺设石子路等,道路宽窄要符合周围人流的需要,科学测算人流量和高峰时间,避免出现上下课高峰拥挤堵塞现象,为学习生活造成不便。最后,在满足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校区规划应具有整体风格,适当设计校园景观、绿地和小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美化校园环境,又体现高校的文化内涵。高校校园规划应该疏密得当、动静合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师生营造优美和谐的修身治学场所。

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如果建设规划不能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则势必造成土地和资金上的浪费。在规划时特别要关注的是给后人留下什么,今天的建筑到将来有多少能成为古迹。高校可以有标志性建筑物,但不能多,否则会出现形象工程和数字工程,华而不实。有的高校原本可利用的空闲地就少得可怜,在建设规划中不是考虑如何使用和提高这仅有的土地利用率,而是和别的高校进行攀比。如盲目搞大型雕塑,建造假山、假水、假河流,甚至不惜花重金用汉白玉仿造天安门前的金水桥,等等。由于规划的不合理,不少项目今天建了明天拆,导致资金的大量浪费,不切实际的事情时常发生。

四、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

从微观处看,在制订建设规划中应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高校目前普遍存在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所以就要细化到哪里配套什么,哪块土地怎么安排,环境怎么改造,留出多少绿化地;哪里的路上修过道暗沟,水电暧、通讯、排水、排污、煤气等管道穿路敷设及维修的便利都要考虑到。即使临时需扯、安的管线也要事前考虑到,虽然当时投资的可能会稍微多一点,但总比过一段时间扒路、拆墙、打洞等好得多,也节约得多。

五、留有发展空间和余地

有的高校在新校区规划设计时一次性把所有的土地都全部设计完成,建筑物填充得满满当当,这就约束和限制了高校未来的发展空间。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科技、新材料日新月异,高校人更应该有发展的眼光,不断超越,不断开拓,因而在规划设计中要预留一些土地,作为发展的空间和未发展空间。预留的土地并不意味着放弃和荒废,可以巧妙安排、合理开发,如安排成苗圃花房、创业园区、实习基地等,在未来若有更好的项目,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设和发展新校区是高校教育事业欣欣向荣的标志,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好事。高校在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该科学冷静,严谨客观,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以适应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为基本原则,建设功能合理、布局得当、环境优美、品位高雅、富于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新校区,严格尊重规划,执行规划,为广大师生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使高等院校真正成为修身治学的圣地。

参考文献:

[1]王玉华,伍明辉.城乡规划要转向资源保护利用[N].中国建设报,2003-11-10(1).

[2]涂逢祥主编.建筑节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

上一篇: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