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研究

时间:2022-10-05 07:57:53

跨学科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研究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交叉科学的时代,跨学科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潮,也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文章简单介绍了“跨学科和跨学科教育”的来源和内涵,然后,结合“跨学科大学”设计,论述了跨学科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最后,结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态势,反思了跨学科对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跨学科跨学科教育职业教育交叉科学

[作者简介]马恩祥(1955-),男,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情报学。(天津300387)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71-02

当代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在学科高度分化基础上,综合跨学科趋势,加强拓宽学科交叉的力度和广度,实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本文将就国外跨学科教育的最新进展以及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作用和影响作一简要论述,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同行的关注。

一、跨学科与跨学科教育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当时的理事会提出:它的主要职能是发展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会的综合研究(那时它共有7个学科性专业学会),而“跨学科”一语是该理事会会议速记使用的记录文字。最早公开使用跨学科一词的是该理事会成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伍德沃思(R.S.Woodworth)。1926年,他在理事会上指出,理事会是由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的专家组成的,目的是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合作,为此,伍德沃思使用了一个前所未见的词“interdisciplinary”,该词由英文前缀“inter”(交互、跨)和“dis? ciplinary”(学科)组合而成,通常翻译为中文“跨学科”。1937年,《新韦氏大辞典》和《牛津英语辞典补本》首次收入“跨学科”一词。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跨学科”一词风靡世界,极大影响了科技和教育发展的模式。

目前,对“跨学科”的含义有多种探讨。刘仲林教授(1993)认为,通常说的“跨学科”有三方面相互关联的含义,即:(1)广义(宽指)的“跨学科”含义。凡是在研究或教学中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关联的活动,都称“跨学科”;(2)狭义(专指)的“跨学科”含义。专指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交叉以后形成的交叉性学科群,如物理化学、教育经济学等,我通常称“交叉科学”(或交叉学科);(3)元学科(特指)的“跨学科”含义。由对“跨学科”现象的历史、规律和方法的研究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领域,通常称“跨学科学”(或交叉科学学)。美国尼萨尼(M.Nissani)教授有一个较新而简明的说法:“跨学科”可以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要素的时尚结合。“跨学科”包含依次相续的四个典型方面:(1)跨学科知识;(2)跨学科科研;(3)跨学科教育;(4)跨学科理论。

由上可见,“跨学科教育”是现代“跨学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跨学科教育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萌发了。不过,真正形成规模的改革高潮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1970年9月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属“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心”和法国教育部联合主办的跨学科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法国尼斯大学召开,会后出版文集《跨学科——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问题》,标志跨学科教育步入一个新时期,该文集也成了跨学科教育理论的经典文献。

目前跨学科教育涉及面非常广阔,从教育层次上来看涉及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各层面,从专业内容上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等各领域。世界著名的美国“跨学科整合协会”新世纪提出的目标是:提倡最佳实践技术的跨学科教学;提倡最佳实践技术的跨学科研究;探索新的至关重要的跨学科性和一体化的模式;推动跨学科和整合方法在现实世界的应用;鼓励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水平的高品质的跨学科课程发展;跨学科项目评审标准的制定;提供跨学科教育的评估方案和课程的最佳实践方法;鼓励在高等教育的管理制度、人事政策和资金分配方面,支持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促进跨学科和整合性教学和学习的奖金落实;支持和加强学会内外跨学科和整合的战略发展等。

二、从“跨学科大学”看“职业教育”的作用

奥地利教育家詹奇(E.Jantsch)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设计了新颖的“跨学科大学”蓝图,在跨学科教育研究上具有代表性。詹奇把跨学科教育体系看成一个多层次、多目的、分等级的系统。如172页图所示。这个系统层次分明,由低到高呈金字塔形(见图左侧标识):(1)最底层为经验科学层次,主要是指我们常见的自然科学单学科体系。大体分为三个科学体,无生命的物质科学(如物理、化学、地质学);生命科学(生物学等);心理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2)第二层为实用层次。包含三个部分:物质技术,它包括从生产简易产品的基本技术到复杂的综合技术;自然生态学,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社会生态学或简称文化,它包括社会学、语言学、微观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3)第三层为规范层次,焦点集中在广义的社会系统或生态技术上。如人类环境生态学。(4)最高层次是目的层次,通过像哲学、艺术和宗教等的相互作用,使价值和价值动力学发挥作用。

“跨学科大学”共有四个层次:目的层次、规范层次、实用层次、经验层次,并应对应有三种系的建制(见图右侧标识):(1)系统设计实验室。主要进行复杂系统的跨学科战略研究和系统规划设计的科研和教学。(2)功能定向系。这些学系注重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现实中的应用,打破学科界限灵活地研究和传授达到某一功能的各项技术。这些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功能为核心,培养适应本方向发展的各类跨学科人才。(3)学科定向系。这些学系按通常的单学科分系,和传统大学的系建制类似,但范围有所不同,侧重基础知识,为进一步跨学科学习打下基础。

由以上“跨学科大学”(见图)设计可知,大学的结构可分为:系统设计实验室、功能定向系、学科定向系三大部分。其中“功能定向系”即按社会功能、社会职业划分的系,其重点在知识和技术的社会应用,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围绕某一社会功用相关的各项专门知识技术。显然,“职业教育”正属于“功能定向系”,它的教育特点比“学科定向(基础科学)系”有更鲜明的跨学科性。这说明,在未来的大学改革中,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职业教育不仅有满足社会职业需要、培养初级应用技术人才的含义,也有在专科、本科(学科定向系)的基础上,培养更高层次跨学科综合应用人才的含义(功能定向系),这一点,值得我国职业教育界关注。

2011年,哈泊瓦(S.N Khapova)等人发表了《应用跨学科方法研究当代职业规划》,对职业规划进行了深入的跨学科探讨。他们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对职业生涯概念进行了不同的描述和探讨,进而引入了一项大规模的跨学科调查,分析了上述各社会科学领域职业规划研究专家的不足,进而建议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做到:重视各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引入更多适合的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方法、保持更宽泛的交叉学科对话交流,面向未来,培养更高层次的跨学科职业人才。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跨学科反思

与国外发达的职业教育相比,从总体上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大多跟普通教育研究随行,独立性较差,特别是对跨学科问题关注不够,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充分展现出来。“跨学科”对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至少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1.适应职业教育跨学科发展的需要。随着当代科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新的跨学科专业、职业层出不穷,为适应这一变化,职业教育亟待建立跨学科视野,反映当代交叉科学发展大趋势。例如:包装职业教育粗看起来涉及的主要是包装技术,但细分析起来却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三大门类。像包装材料学、包装机械学、包装工艺学、包装营销学、包装心理学、包装经济学、包装过程自动化等。又如:“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比较新的职业教育领域,它纵向分为法律、管理、艺术三个层面,横向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由此三三交叉形成九个交叉点,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跨学科网格。

2.适应职业教育跨学科研究的需要。跨学科研究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普通教育学跨学科研究的示范与启示下,我国职业教育不断拓宽自身的研究领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例如:职业教育的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新兴领域层出不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其中一个最鲜明的个性,就是紧贴社会职业需要的广泛的跨学科性,其研究空间十分巨大。

3.适应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艺,更需要广泛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否则难以做出重大的、原创性的创新。例如:光密码锁发明人方荣光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该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跳出传统机械制锁方法窠臼,跨学科引入现代光密码控制技术。其原理是装设光码电路板,只有光密码与设定的门锁密码一样才能开锁。如果没有光密码,除非用爆破,小偷根本无从下手。方荣光悬赏200万现金,声称谁能打开光密码锁,现金就当场奉送。擂台设了很久,尝试开锁的高人不计其数,但都无从下手。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会技术的劳动大军,更需要培养视野广泛、眼光敏锐、善于创新的人才,为此,跨学科教育,应该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适应21世纪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作为现代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四个学会,不是单纯的某个专业技术培养,而是一个科技与人文综合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例如:就第一个“学会求知”而言,看起来是学知识,但知识有显性知识(言传知识、书本知识)和隐性知识(意会知识、社会知识)两大类,其中后一种知识,不是单学科课堂讲授能学会的,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获得。不言而喻,“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更是单独的课堂学习无法真正获得的,必须打破学科专业的界限,文理综合学修。从未来“跨学科大学”的建设角度说,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既可能是低于普通大学的初级应用人才培养,也可能是高于普通大学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后者的跨学科深度和广度,将代表未来跨学科教育发展前沿。

[参考文献]

[1]刘仲林.交叉科学时代的交叉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3(2).

[2]刘仲林.跨学科教育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3]宋宝丰,邱丽萍.关于包装的跨学科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1).

[4]Khapova Svetlana N,Arthur Michael B.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con? temporary career studies[J].Human relation,2011(1).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弊端探析及对策 下一篇:浅析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