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模拟分析技术辅助超高层绿色建筑自然通风设计

时间:2022-10-05 07:35:59

数值模拟分析技术辅助超高层绿色建筑自然通风设计

摘要:基于重庆市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3)对绿色建筑的自然通风要求,通过某超高层绿色建筑项目,采用计算机辅助室内自然通风的设计,避免定性分析的不确定性,在实现良好自然通风的过程中,降低了幕墙造价。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绿色建筑室内自然通风设计提供新思路,为其他项目的自然通风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绿色建筑;数值;模拟;自然通风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2013年国务院《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3(1)号)等一系列文件的,“绿色建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止到2013年12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公布数据显示,评审通过的绿色建筑项目达1446个,标识项目的建筑面积已超过16270.7万平方米。自然通风作为一种被动式技术,在改善室内热湿环境的同时可降低建筑能耗,因而得到大力的推广。但由于设计条件的限制,目前自然通风的效果仅根据经验进行判定,但该判定仅考虑风压通风,未考虑到热压通风以及室外梯度风[1]。对于超高层建筑,室外风速呈指数增长,在一定高度以上,室外风速远大于低层,由此引起的室内自然通风效果亦完全不同于底层低风速的状况,传统的经验判定将无法反映实际状况。本文基于重庆某一绿色超高层项目,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技术辅助室内自然通风设计,探求满足过渡季室内自然通风的幕墙开窗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该建筑幕墙造价。

2、标准中对自然通风的要求

重庆市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3提出:设计应进行下列建筑室内外风环境、室内采光分析,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和构造设计:在过渡季典型工况下,90%的房间的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应低于2次/h。在无法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技术的条件下,一般可按如下进行判定:自然通风房间可开启外窗净面积不得小于房间地板面积的4%,建筑内区房间若通过邻接房间进行自然通风,其通风开口面积应大于该房间净面积的8%,且不应小于2.3m2。(数据源自美国ASHRAE标准62.1)。同时,单侧通风房间的进深不超过房间净高的3倍;穿堂风房间的进深不超过房间净高的5倍。这一做法主要针对于多层或高层建筑,在超高层建筑中,情况则不尽相同,换言之,考虑到风速随高度呈指数增长后,在一定高度上,要实现在过渡季典型工况下,90%的房间的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应低于2次/h,自然通风房间可开启外窗净面积并非不得小于房间地板面积的4%[2]。

按照大气边界层理论,气流穿过不同的地区和地形带时,因产生摩擦力而使风速降低,风能减少,其本身的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直到达到一定高度,地面粗糙度的影响才可以忽略。一般情况下,地面以上300m(不超过1000m)范围内均属于大气边界层,在这个范围以上风速才不受地表的影响。近地面层的风速服从指数分布[3],如下式所示:

(2.1)

其中:UZ 为高度Z处的水平方向风速;

U0 为参考高度Z0处的风速;

α为由地形粗糙度所决定的幂指数,可按建筑所处的地形条件选取。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地面粗糙度可分为A、B、C、D 四类,其相应值见表2.1。本研究中按C类地貌取0.22。

表2.1不同地形的α值[4]

分类 地形 α 值

A 近海地面、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0.12

B 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较稀疏的中小城及大城市郊区 0.16

C 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0.22

D 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0.3

3、自然通风设计

本研究采用Phoenics流体力学计算软件,对重庆某一绿色建筑超高层项目自然通风进行研究。本项目为商业及办公楼综合体,地上32层/地下7层),总建筑面积:338,308平方米(地上207,418平方米;地下130,890平方米),建筑高度地上154.9米/地下29.25米。在研究室内自然通风状况时,需先进行室外自然通风的模拟,而后将室外自然通风的结果作为室内自然通风的边界条件。本研究主要针对重庆典型气候条件(过渡季节)下, 建筑表面的压力分布,并将压力分布作为过渡季室内自然通风的边界条件。

图3.1 项目效果图

3.1室内风环境模拟模拟方案及边界条件

本项目8层及以下为大型商业,根据标准要求,大型商业可不考虑自然通风。9层及以上为塔楼,性质为办公建筑,需考虑室内自然通风所需的开窗面积比;10层以上皆为标准层,建筑平面相同。9层稍有不同,中间为核心筒,围绕核心筒一圈为走道,其余为开敞式办公,标准对于超高层建筑,由于高处风力过大以及安全方面的原因,自然通风不再是外窗和玻璃幕墙是否能开启主要考虑因素,故仅要求第20层及其以下各层的外窗和玻璃幕墙,20层以上部分不作要求。)

为满足过渡季90%的房间建筑设计时,标准中要求的最低比例为4%,在建筑高度较高时,考虑到梯度风的影响,当开窗面积比例不满足4%时,有可能90%的房间面积满足2次/h的换气次数要求。本研究中,模拟方案采用从1%~4%,按照1%的有效开窗面积逐级递增。选取3个不同高度(低9层、15层、21层)的房间过渡季的室外自然通风状况。根据《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幕墙悬窗开启角度小于30°,且开启距离小于300mm,其有效开启面积比例按照消防规范要求,悬窗开启时的2倍侧投影面积与正投影面积之和。选择的幕墙开窗洞口为宽600,高2000mm,考虑采用宽600,高2000mm上悬窗,有效净面积面积为0.78m2。因此,制订如下的模拟技术方案,详细开窗状况见表3.1。

表3.1 各开窗面积比下各层的开窗状况

序号 有效通风占地板轴线面积的比例 外窗可开启面积占地板轴线面积比例 开窗数量 研究楼层

1 1% 1.52% 16* T2第9层、15层、21层

2 2% 3.04% 32* T2第9层、15层、21层

3 3% 4.57% 48* T2第9层、15层、21层

4 4% 6.08% 64* T2第9层、15层、21层

*(1)9F由于仅有三面可开窗,开窗数量详见模拟方案;

*(2)在模拟过程中,开窗面积由小至大,当某一开窗面积可满足要求时,不再模拟该层更大开窗方案下的自然通风。

3.2室内风环境研究模拟结果

通过对项目的9层在过渡季不通过开窗面积下的室内自然通风模拟研究发现:开窗面积比依次为1%、2%、3%时,9层过渡季节室内自然通风满足2次/h

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4.6%、83.0%、91..1%、100%。因此,考虑选择开窗面积比为3%。

15层过渡季节室内自然通风满足2次/h的面积比例分别为86.5%%、100%、100%、100%。因此,考虑选择开窗面积比为2%。

21层过渡季节室内自然通风满足2次/h的面积比例分别为89.5%、100%、100%、100%。因此,考虑选择开窗面积比为2%。

3.3 室内自然通风设计

根据室外梯度风的关系,随着建筑高度的递增,室内自然通风效果越强,因此, 9~15层采用3%的开窗面积比,15~20层采用2%的开窗面积比,21层以上采用2%的开窗面积比,兼顾了超高层建筑办公室自然排烟的要求。较原来每层4%的开窗面积比要求,整个项目幕墙可开启面积减少近三分之一,大幅度降低了幕墙五金件的造价,推进了整个项目的工期。

4、结论

通过对某绿色超高层项目的研究,在过渡季典型气象条件下,因梯度风的影响,要实现90%的以上功能房间换气次数在2次/h以上,并非均需满足4%的开窗面积要求,本项目中9~15层采用3%的开窗面积比,15~20层采用2%的开窗面积比,21层以上采用2%的开窗面积比,即可实现自然通风的要求。较原来每层4%的开窗面积比要求,整个项目幕墙可开启面积减少近三分之一,大幅度降低了幕墙五金件的造价。

通过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技术辅助室内自然通风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室内自然通风效果,降低绿色建筑造价。

5、参考文献

[1].张艳辉。超高层建筑结构旋转风荷载效应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3;重庆,2013。

[3].朱颖心,建筑环境学(第三版),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2。

基金项目: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点项目“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调研及应用” (项目号:2013QN040)资助。

作者简介:秦砚瑶,女,1981年生,现为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建筑技术中心主任。

上一篇:配电运行中设备的检修与维护技巧 下一篇:强化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有益探索